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田同旭新著《元杂剧通论》进行了全面批评,重点对《元杂剧通论》所提出的在民族文化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评价元杂剧这一个基本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元杂剧通论》是迄今所见论述作家作品探讨问题提出观点汇集资料最多最全又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元杂剧研究专著,反映了当代元杂剧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戏曲学是20世纪新兴的学科,元杂剧研究是戏曲学学科中最有成绩的学术门类。该文概括叙说20世纪上半叶元杂剧研究的成就,历数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建树,高度评价王国维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对学界较少关注的郑振铎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元杂剧研究更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关于元杂剧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元杂剧进行研究,如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元杂剧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元杂剧所体现的语法、元代文人与杂剧兴盛相互关系等。总体看来,研究者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是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论元杂剧的文体特点洪哲雄董上德(中山大学)一、元曲为“活文学”近代戏曲学的开创者王国维在与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谈及中国戏曲时说:“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①此语虽然说得笼统,但依笔者之见,却也道出了元杂剧文体的一大特点,即它因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元杂剧西传的主要阵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元杂剧译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介特征:身份多元的译介主体、丰富的译介内容、多样化的译介载体、鲜明的时代演变特质以及灵活各异的译介策略等,这些无不彰显了美国元杂剧译介的独特学术意义和价值,即它一方面为英语世界的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累积了丰富而宝贵的基础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则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异质文明间文学和文化的有益交流与融合.梳理其译介成果、归结其译介特征与规律,无疑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的出现不仅成为元代文坛上最艳丽的鲜花 ,同时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它代表着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代社会空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而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群众条件和物质基础 ,同时元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个人爱好又成为元杂剧繁荣不可缺少的政治因素。这些是元杂剧繁荣的外在原因。元杂剧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剧作家与戏曲艺人的贡献等关联着元杂剧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在本世纪,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探讨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对元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成就尤为突出。但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研究程度不平衡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段庸生,熊笃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论元杂剧的主体心态与生命自救特征》的第四部分。全文包括“元代社会与杂剧主体”、“元代思想与杂剧主体”、“元杂剧的观念和目的”、“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去则”四部份,...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的《通书》在学术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从经学史上看,《通书》是一部通论《易》学的著作,它一方面体现出义理派治《易》的特点,另方面又受思孟学派影响,使《易》理心性化。从理学史上看,《通书》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心性论,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该文探讨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作者认为 ,元杂剧作家普遍地位低下 ,以汉族作家为主 ;而元散曲作家贵贱兼有、汉族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并存。元散曲因与元杂剧拥有共同的套曲、部分共同的作者和演员 ,成为雅、俗文学、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桥梁 ,使元杂剧这一原本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样式得以进入元代的主流文学 ,促进了它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语言,可知元杂剧形成了一套与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不同的市民话语体系,如“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青楼话语体系”、“商人话语体系”等,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的话语养分,具有鲜明的市民话语特征,反映出元代市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是元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民初学术界,张尔田以推崇和发扬章学诚学说而著名,所著《史微》以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说"为基础"考镜六艺诸子学术流别",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古代学术思想的通论性著作。《史微》与《文史通义》在治学方法、思想倾向等方面既有一致之处,亦有显著不同。通过对其异同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章学诚学说在后世的流衍及其对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为什么会衰亡?这是文学史界和戏曲史界历来所关心的问题,不少行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指出元中叶后,杂剧创作中存在着严重脱离生活、逃避斗争的倾向,以隐士、妓女生活为题材的神仙道化剧,偷花翠期剧,以及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的供奉庆贺剧充斥舞台;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演唱体制也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内容和形式上的保守性阻碍了元杂剧的发展。这些真知灼见,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史的发展规律,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清官情节的文化渊源和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及元杂剧中清官艺术形象,剖析了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时代意蕴,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吏治的黑暗,权势的肆虐,民怨的沸腾,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原动力,元代杂剧作家的悲恨与幽愤、狂狷与宣泄、忧思与呐喊、求索与抗争的复杂心态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催化剂,一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朴实练达、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而又机智果断的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理想化人物——包拯清官艺术形象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最生动而鲜明的展现和聚焦。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的民俗描写是受元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地域环境、文化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个性。深入考察元剧民俗文化遗存,从民俗的、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等多角度关注研究元杂剧,对进一步丰富元杂剧的研究领域、挖掘元剧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提升元杂剧的研究水平无疑有着特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的外在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在元杂剧以前,中国古典戏曲已经成形的有宋杂剧和金院本,但是剧本已经失传,无法得知它们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作以比较,元杂剧外在结构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四点: 其一,元杂剧简洁,明确,紧凑,集中,主要故事线索眉清目秀,单纯清晰,但又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虽然简单,明瞭,但并不失冲突的奇巧,丰富。李渔在《曲话》中说:“元人所长者”,“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李渔以明清传奇的戏剧结构,来衡量元杂剧的戏剧结构,也就对后者一概否定,这显然是错误的。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比较,前者虽不能容纳更多的社会内容,但篇幅短小集中,更适宜于当时的舞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科诨是很值得研究的喜剧艺术技巧,文章专就元杂剧利用谐音、歇后语及舞台动作制造科诨作出探讨与分析谐音的使用很广泛,常用在名称、误会和揶揄讽刺;歇后语乃民间语言,它在剧中的使用甚为灵活;舞台滑稽动作虽然多属日常所见,但经巧妙安排却又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上场诗使用频率极高,使用比例相当大,但至今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专题研究。本文从上场诗的类型、体式、功用及重复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图发掘总结出元杂剧上场诗的某些显著特征,以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新评价了宋金杂剧,探索了元杂剧的最直接的艺术渊源,证明了宋金杂剧不是滑稽戏,更不是“滑稽表演的片断”,或“只停留在叙唱故事的阶段”,而是一种已成熟了的戏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很快地繁荣起来,是因为宋金杂剧为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因为元杂剧从多方面吸取了宋金杂剧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