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马丁·路德神学提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区别,由此形成“因信称义”的神学以及“双重国度”的概念。黑格尔敏锐地看到路德之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因强调个体的内在普遍性而肯定了个体作为现代性的起点以及自由作为现代历史的命运,这正是现代世界兴起的缘由。从洛克到密尔,在继承“路德结构”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体自由,但作为内在普遍性保障的上帝却悄悄退场。卡尔·施米特认为霍布斯继承了路德以来的内在性对于外在性的优先地位,但当个体之间的内在性无法得到统一时,必然会导致“内在世界”的“诸神之争”,每一个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念最终会导致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及其崩溃。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从逻辑上梳理路德神学的内在结构,侧重厘清路德神学的开创性和革命性一面,即从西方现代性观念的起源角度去探求路德神学的范式转换和结构变革。从逻辑上说,路德在把真正神学规定为十字架神学和把神学主题确立为因信称义救赎论的两大理论突破之下,实现了一场神学的思维转向和范式转换,福音范式成为路德理解神学、教会和社会的标准尺度。从而,福音教会作为打破中世纪罗马教会大一统思想政治局面以及取代、抗衡和制约罗马教会的教阶体制和教皇至上的实践成果,在新教地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自由思潮的产生。因此,路德神学表征西方现代性的源头意义之处正在于全面性的结构变革——神学与哲学学科分离的文化结构变革、宗教与政治职能分离的社会结构变革以及教会生活民主化的教会结构变革。  相似文献   

5.
恩典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理论之一,也是基督教区别于其他几大宗教的标志之一。在历史发展中,关于上帝恩典的问题一直在拳督教神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做出的贡献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将简略阐述路德神学思想中的恩典观。  相似文献   

6.
“因信称义”说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的主要理论。但“因信称义”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世纪晚期已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后来,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它作为传统思想材料长期存留下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路德是按自己的需要将传统思想加以引申和发挥,以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在路德的理论里,一方面反映了包括市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反封建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市民阶级的保守、妥协观念及其对诸侯的卑躬屈膝。而同属一个路德的这些思想,既能在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条件中求得其社会原因,又能在以往的神学家那里找到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不仅主导了其宗教改革运动,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哲学。他的神学思想通过否定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神职阶层对属灵阶层的垄断,在确立了每个个人在属灵方面的平等地位的同时,把人从“单位”与“类存在”中解放出来,使人在神一人关系中成为能够且必须独自面对神,因而是不可被替代、被代表的个体;通过区分属灵的自由与属世的自由,在否定了属灵的自由意志的同时,承认并确立了属世的自由意志;而在构成其神学思想要义的“因信称义”学说里,通过确立“信”的绝对优先性,在把人从过去与一切传统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把一切传统置于重估与成全的境地,从而确立了个体在实现一切转向与革新中的本位地位。无论是属灵上的平等,还是个体的自由与本位地位,以及把一切传统都置于重估地位的思想,都是整个启蒙哲学以自觉的方式所要确立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依赖诸侯进行宗教改革是路德一贯的立场,因此他中晚期反对人民革命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人民,而是他的一贯立场在新形势下的变相表现形式。路德一生所坚持的乃是依赖储侯、进行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的立场。他中晚期继续对天主教展开斗争,最后走上与天主教完全决裂的道路。他中晚期捍卫了他早期提出的“因信称义”的根本原则。路德的宗教改革立场和根本原则具有一贯性。  相似文献   

9.
16世纪初,马丁.路德首倡宗教改革,确立了“因信称义”的新教原则,由此诞生的路德教不仅颠覆了天主教的诸多教义和制度,对原先的死亡文化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路德破除了炼狱信仰以及以弥撒为核心的丧葬仪式,提倡埋葬方式的变革,使新教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此前中世纪的死亡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神秘主义与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德意志很有影响力的神秘主义对寻找新的得救道路的马丁·路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而使马丁·路德以神秘主义为理论基础 ,又从超越神秘主义的新高度上提出了因信称义 ,取代善行称义 ,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与英法哲学不同,德国近代的本土哲学在与宗教及神学的交织中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思辩主义与神秘主义特征。埃克哈特的"心灵之光"、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雅各·波墨的"神智学"依次构成了神秘主义传承过程中的各个递进环节。最后经耶可比的"直接知识"奠定了德国哲学的神秘主义的主基调并注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肇始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彰显主体性为其最突出的特征,但是为什么主体在近代时期特别是笛卡尔哲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笔者认为,马丁·路德所倡导之“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原则对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内在性自我的出现、怀疑精神的确立和确定性的追求三个方面来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以“因信称义”的精神启动了宗教改革。20世纪下半叶,罗尔斯富有影响的正义理论表现出一种“因义离信”的特征。这两位前后两端的思想家表达了对信仰与道义各自内容和相互关系的相当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出他们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社会和个人生命体验。人类历史上变化最为巨大和迅速的这五百年已经过去,从现代伦理的观点回顾这一段思想演变的趋势,分析、比较“信”和“义”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两位思想家那里是如何引起和阐述的,呈现出一种怎样的交织,带来怎样的复杂性和问题,探讨能否在某种限度和范围内平衡和调适这两种观点,对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处理信仰与道德的关系是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路德的宗教改革纲领———"因信称义"说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人的价值、节制消费、民族意识等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所以,在德国,宗教改革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个体思想有它自己的 “心” 路历程。 从路德到康德之间, 西方现代政 治哲学的 “心学” 经过了霍布斯的翻转与斯宾诺莎的再翻转。 在路德那里, 内心为里事工为表。 霍布斯放 弃了路德的唯灵论, 区分了内在信仰和外在崇拜, 并从政治上强调了外在认信。 斯宾诺莎继承并再度翻转霍 布斯的内外结构, 明确了内心自由是一项不可穿透的私权, 塑造了现代政治哲学关于个体自由的基本特征。 路德、 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对内心外行之分的不同解释, 表现了 “心” 的不同地位与意义, 展现了现代个体 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脉络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督宗教核心教义“因信称义”的神学思考在天主教与基督教长期论辩与对话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歧,藉助于伽达默尔诠释学得到启发与观照。伽达默尔诠释学以“游戏”概念超越传统主客对立的观点,把“了解”过程视为主客交织的,可以解决天主教与基督教因着主客二分架构而来的分歧,并且重新解读信仰为一种“投入性参与”,当人忘我地投入相信时,不再是全然主观,亦非全然客观,而且是“创造性再现”。  相似文献   

17.
对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历史成就如何评价,是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我国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般偏低,对其功绩没有充分估计。近年来,学术界对路德重新进行了评价,仍褒贬不一,大致可分三派。1,基本否定派,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只反教皇不反国内封建割据势力的代表诸侯,且是农民战争的叛徒,自己最终沦为诸侯手中的工具。后来的“路德教”则成了维护诸侯权利、加强封建割据的宗教;2,肯定派,认为路德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功臣,他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康德成长的宗教背景,分别考察了自由、道德、上帝观念、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等“批判哲学”体系的几个重大问题,揭示了路德神学对于康德哲学的潜在而又强烈的影响。指出,哲学对于宗教神学的关系,除了有批评、否定的一面外,还有吸收、继承的一面,哲学对于宗教神学的继承,也并不总是消极、保守的。  相似文献   

19.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20.
马丁·路德(1483——1546)的名字和他的一生是与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路德以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闻名于世。后来,对农民运动的敌视、反对,又使他蒙上了污点。路德的一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政治道路,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对他的是非功过,向来褒贬兼有,毁誉殊异。本文不拟对路德一生全面评价,仅就他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