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青海湖历代封号 青海湖,备受历代王朝青睐,故屡赐封号。汉代称青海湖为“西海”,王莽曾在湖之北设西海郡,西海之名大著,与东、南、北三海合称中国四海,同享四时之祭。“青海”之名始见于南北朝。“青海湖”之名则  相似文献   

2.
“中亚东部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民族”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徐文堪本文所说的中亚东部,主要指我国新疆地区,对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年的调查发掘,主要是由于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人们才逐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此,国内...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继图腾崇拜之后的自然崇拜中就有对天地林木山岳江海的崇拜。文明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把这种自然崇拜纳入自己承天应命、天命神授的范围之内。于是,通过封禅、祭海等活动以显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及“四海会同”之义。青海湖古代又称西海,自唐以来对西海屡有封号,至于对其之祭祀,在古代为遥祭,由清代开始为近祭和会盟,当代为民间祭或敖包祭。各种祭祀的形式、内容和社会意义也各有不同,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作一些初步考察。遥祭纪略原始的自然崇拜在人类进入初级的文…  相似文献   

4.
<正>散布在烟波浩瀚的南海上,由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四组群岛组成中国的南海诸岛。它们都是由珊瑚礁及珊瑚碎屑构成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共有200多个,南海诸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东西宽约900公里,南北长约1900公里。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就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长期活动在南海诸岛上。我国古代把这些岛屿分别称为“九乳螺州”、“千里长沙”、“七洲洋”、“气沙头”、“落漈”、“万里石塘”、“万里长堤”等。据史籍记载,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就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其海域已在中国水师巡海范围之内。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卷21《广南东路》记载:“广州南海郡,即古百粤也。……命王师出厂戌,置巡海水师营垒在海,……至屯门山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南海问题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南海争端正朝着对我国不利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到了损害。南海问题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石油安全、地缘战略安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要处理好与东盟国家及美日等区位大国的关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南海资源开发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6.
"发现""占有"和"有效管理"是国际法确定领土主权归属的基本原则。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持续管辖南海诸岛的国家,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这是国际法认可的历史性权利。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对南海部分岛礁及海域提出主权要求没有法律依据,其对部分岛礁的军事占领以及在附近海域从事资源开发活动实质上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是友好邻邦,南海争端应由当事国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全面和永久解决争议之前,各方应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鉴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应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好适时收复被占岛礁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一东南亚地区,严格地說,应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国、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北婆罗洲、文萊、沙捞越等地,即中南半島(越、緬、泰)及馬来細亚(馬来半島、馬来群島)整个地区。但也有人进一步把印度、巴基斯坦和錫兰归入这个范围,因为都是在亚洲的东南部。东南亚我国古代称为南海。汉代刘熙《释名》卷二释洲国条說:“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四海同名,故言南海”。今日西人所編的世界地图上有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一名,亦即南海,而东南亚地区即在南海附近。唐义净的《南海寄归內法传》,以南海一詞泛指东南亚各国(包括印度)。  相似文献   

8.
王秀英 《理论界》2005,(6):42-42
我国南海海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美国的插手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南海掠夺资源、侵占领土,使南海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彻底解决南海主权争夺的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安全和边疆安全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中的绝对真理的涵义是什么?我国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绝对真理有两层涵义。对于绝对真理的第一层涵义,哲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而对绝对真理的第二层涵义,有不少的教科书和文章作了如下的表述:“绝对真理是指在内容上无条件地、完全地反映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人们对客观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认识叫做绝对真理。”“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讲是能够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而完备的反映,即达到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就是人们对于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完全的,彻底的正确认识。”。“绝对真理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完全彻底的认识”。把以上表述加以概括就是:绝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完备的、完全彻底的正确认识。(以下简称“完全认识论”)笔者认为,“完全认识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坚持这一观点必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关于绝对真理观中引起一系列混乱;同时出提,这一观点的理论根据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不宜用“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作“主体间际性”、“主体通性”,是当前我国主体性问题研究中广为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大多数论者却未对这一概念作以明确的界说,只是用来泛指“主体间的关系”或“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指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主体”作用关系,等等。概括起来,我国哲学界目前关于“主体间性”一词,主要是指人们在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共同性关系,即活动着的人在其交往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联系。人们在这种共同性的关系中相互协同、相互调节,从而进行共同的实践认识活动。看到交往及其关系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些论者的合理之所在,但在其表述中借用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却又是欠考虑的。  相似文献   

11.
张辉 《理论界》2014,(10):152-156
目前6国7方在南海形成激烈角逐局面;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其中南海九段线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标志性证据;"九段线"是岛屿归属线,还是南海疆域线,我国政府对此未作出明确界定,而是提出"历史性权利"应对;中国与东盟争端国就争端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应从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来应对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2.
蒋继瑞 《北方论丛》2022,(2):126-134
中世纪至近代早期,海煤逐渐发展成为英格兰重要的贸易商品。贸易交换的增加,带动了英格兰的海煤消费。因此有学者认为,英格兰近代早期的城市污染与海煤的贸易和使用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英格兰海煤的贸易轨迹,得知近代早期英格兰海煤的贸易特点:以纽卡斯尔和布里斯托尔为典型的出口港口,以伦敦为典型的进口港口。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城市污染,尽管有消费海煤带来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直接相关。海煤在英格兰近代化的历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海!     
汪熙 《学术界》2012,(4):103-107,285
中国南海疆域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由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并最早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拥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这一海域形式逐渐复杂化,不仅有邻近诸国的插手觊觎,更还有多年来美国环绕中国设立了两种岛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也不希望今天的美国政府把中国看成“天生的对手”.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以前,15世纪初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是当时世界上最稳定、也最为繁盛的国际贸易网之一。它的形成,与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郑和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道,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所到之地进行互惠互利贸易,也促使国际市场繁荣,推动商业贸易兴盛,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郑和下西洋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热潮兴起。一种以东方的航海模式、贸易模式和国际交往模式建构起来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陈霖 《学术探索》2010,(1):17-23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认真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积极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等办法来治理好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渊 《学术探索》2008,(1):54-58
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影响最大的区外大国。在地缘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在冷战后对南海问题推行了积极干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南海政策将表现为如下内容:确保和加强军事存在,努力争取对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以南海问题影响并牵制中国的发展。但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干预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方璐 《理论界》2013,(9):172-177
本文在"非对称性互动中存在大国困境"这一基本假设的前提下,以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为逻辑起点,提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具有非对称性的特征"这一判断,在这种非对称的互动中,作为相对的大国——中国,由于一般的大国特征以及本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一种"大国困境",中国的南海政策正是在这种大国困境中制定和实施的,对该政策的理解、评价和未来趋势的预测都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困境"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柳若梅 《社会科学》2007,(8):160-168
嘉庆十年,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出现了两艘不明国度的外船,这便是俄国精心策划、在环球旅行中从海上来华的"希望"号和"涅瓦"号,两船侥幸成功贸易后离粤,由此突破了中俄交往一直在北方进行的历史记录,引起了嘉庆朝内的波动。这桩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中俄政治经济立场的矛盾和中俄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长时间、广空间、多层面的复合发展过程。它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这一地区39个沿海和内陆通商口岸的陆续对外开放。这些口岸作为连通国内外市场网络的核心节点,引领着该区域的城镇、交通、产业等主要经济领域,率先进入了经济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行列。其主体内容和表现,就是来自中外双方的不同生产方式和市场要素,在环渤海广阔的地理与社会空间内,发生了长时期的相互碰撞、彼此调适和市场整合。到20世纪30年代,这里初步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以青岛—大连为两翼的环渤海外向型经济区,标志着该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环渤海特色的中国经济现代化之路,提升了该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