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和务工形式,近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于劳务派遣制度界定的不完善,造成一些企业肆意侵害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要看到目前存在问题,借鉴外国经验,努力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派遣制员工身份特殊性及派遣制员工契约管理的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派遣制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和特点。认为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具有"双雇主责任倾向"的复杂内涵,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及职位的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3.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主要指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派遣雇用人员为其提供劳务并向派遣员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劳动关系。但该制度对派遣员工来说弊多利少,派遣员工、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不平衡的法律关系,因此,抑制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保护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应成为相关劳动立法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福建正在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并且在法律制度框架体系上彰显出自己的特色,甚至在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起着引领与示范作用。特别是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对派遣员工的权益保护两方面比较突出。为了促使劳务派遣能够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宜在派遣公司的准入、派遣岗位的“三性”界定、派遣员工与第三方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等几个主要问题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法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不断健全成熟,但是,由于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对于当前我国的劳务派遣员工来说,很难得到权益上的保障,导致一些劳务派遣员工在工作上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劳务派遣员工的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对劳务派遣员工权益的维护提出几点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管理中常常出现如劳务派遣员工在将要成为成熟技能人才时离职、工作过程中过分关注身份区别而影响工作积极性、缺乏归属感、临时性心理等不稳定因素。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企业原本以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来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难以达成,且派遣员工绩效提高丧失持续动力,更可能致使企业不断沦为成熟人才的培养基地而非价值载体。以此现象纵观,单纯的经济契约在企业对劳务派遣员工的管理上已难以凸显力量,而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已成为当下连接企业与派遣员工的重要纽带。这种心理契约便是指员工与企业之间以承诺和信任为基础、相互履行职责的一种信念。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入手,试图为企业构建更为专业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体系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尝试通过人文关怀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继而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8.
未将常雇型劳务派遣与登录型劳务派遣进行分类规范是目前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和实践混乱的根本原因。常雇型劳务派遣与登录型劳务派遣运行机制不同,两者对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利益保护、社会就业影响差异较大,分类立法可能是目前解决劳务派遣立法和实践混乱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编制问题成为制约高等院校事业发展及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瓶颈因素,也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教师数量的需要,很多院校采用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制度,暂时缓解编制不足情况下的用人问题的困难,但是在高等院校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颇多问题。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的行业特点就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分析,并对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和员工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务派遣”制度认可度较低,“劳务派遣”方式招募的员工归属感不强。劳务派遣制员工待遇低,忠诚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有关措施和进一步处理好劳务派遣用工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非Pelagian 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North Kairouan 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勘探成果,但仍存在油藏成藏条件复杂,主控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勘探成效低等问题。以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储层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裂缝的走向及发育程度、有效输导层以及盖层的分布共同控制,北西向断层及裂缝发育、具备复式输导层和厚层盖层的构造发育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指出NK 地区中部复杂背斜带和东部鼻状隆起带为两个有利油气勘探带,对该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部分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测量了农民工职业认同及其职业满意度状况;采用方差分析,实证检验了农民工个体特征对其职业满意度的影响;运用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了农民工职业认同对其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在服务业就业的农民工具有更高的职业满意度;农民工的职业认同对其职业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提升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改善职业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职业价值感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职业认同水平,将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重庆市720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持满意态度;社会保险主因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影响最大,工作环境与阻碍因素主因子影响次之,个人特征主因子影响最小;失业保险、社会地位、落户城市、工资拖欠、工伤保险、工作环境、劳动合同、收入、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正向效应依次递减,养老保险对工作满意度具有负效应。据此,从新生代农民工退出农村、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三个环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逆向流动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对江西回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产业转型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回流农民工对返乡就业持满意态度;其中,务工收入、政府就业政策宣传满意度、家乡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影响最大,性别、年龄、是否城镇户口、家庭中16岁以下人口数、单位性质、上班交通时间、到政府推荐的企业就业意愿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文化程度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最后,从农民工、企业及政府3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进程,因此,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状况调查"课题组开展的"全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状况调查"项目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科技工作者对于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的满意状况有所差别,整体状况有待改善,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对于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建议根据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差异,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整体上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农民工工作满意度评价结构的五个维度: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公司管理措施、工作回报、工作团队、工作激励。对船舶制造企业923位农民工进行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讨论了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教师对工作本身满意度最高,对工作报酬满意度最低。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均低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工作本身、工作报酬两个预测变量能联合解释职业倦怠的44.9%的变异量,满意度总分、园长和工作环境三个变量可共同解释离职倾向的24.7%的变异量。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离职倾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承诺问卷和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68名现役士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军士兵表现出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多的组织承诺,士兵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具有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士兵的工作满意度能部分地预测其组织承诺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第一手的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资料,基于Ordered Logistic模型对陕西省282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及留任意愿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普遍较低;留任意愿与大学生最初选择从事村官工作的动机紧密相关;大学生村官的性别、年龄、从事村官年限、婚育状况、学历等人口学特征对工作满意度及留任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与认可对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实行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直接晋升事业编制的政策以及增加晋升为国家公务员等政治机会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并增强留任意愿,而其它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将最终影响到就业的质量.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就业质量偏低,其中就业质量受社会网络阶层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网络阶层分布越广,工作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与雇主的心理契约达成状况亦更佳.此外,网络规模越大,工作满意度越高.而网络紧密度与工作收入、参保概率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社会资本存量,最大程度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用,笔者提出若干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