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体现,水用具是人水关系的重要媒介之一,它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发明创造出来的。水用具不仅具有实际的用途,更承载着文化演进的轨迹。其变化和演进揭示了人类在人水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它的改进和提高更为集中地显示了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智慧。而水用具用途的改变则预示着人水关系已走上精神融合的道路。水用具作为一种器物文化,它的发展折射出,在人水关系的历史上,人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人对水的臣服和敬畏发展到人与水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傣族是一个敬水的民族,在他们的意识中,水不但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还伴随着傣族生命礼仪的每个过程,泼水节承载了傣家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滴水仪式则是“赕”的必备条件,在这种敬水与爱水的文化中,傣家人形成了“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不能生活”的生态智慧,并在他们的神话、仪式、节庆及日常生活中将人与水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傣族的有关水的神话、水的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对水的感知与认知,凸显了傣族的人水亲和观.  相似文献   

3.
流域是由流域人、流域社会现实和流域水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探讨水资源系统及其规律和流域社会系统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流域人水之间的矛盾系统关系,提出必须认清水资源"三性"的决定作用、发挥人类"理性认识"的基础作用和依靠高科技时代"科学思维"的导向作用,才能树立水资源持续利用观,协调流域人水关系,最终解决流域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坎儿井是新疆干旱地区利用水资源最为经济、有效的水利工程,对绿洲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用水文化、生产用水制度、生活用水规范和用水组织,维护了坎儿井的正常运行和用水秩序,人水关系处于平衡状态。 而机井因缺乏综合规划配置,布局不合理,又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坎儿井水量不断减少甚至干涸。 村民用水负担增加,村庄社会交往空间改变,甚至举家向有水地方迁移。 自来水取代坎儿井饮用水源的高级功能,彻底割裂了坎儿井与村民的亲密关系,人们遂转向使用它纳污的低级功能,人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人们关于坎儿井的用水规范、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维护工作懈怠,人水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新疆绿洲农业面临“资源性冶缺水和“功能性冶缺水的双重风险,重建和谐的人水关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然与文化原生态: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是对于自然原生态中“原生态”概念的借用与发展。自然原生态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构成的整体,即自然的、自发的自然生态。文化原生态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文化创造时所建构的生活样式和呈现出来的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界定,原生态文化就是发生在农业发生时期,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是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庆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在校学生具有美育等价值。民族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的传承是其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从民族节庆的流变、民族学生走进节庆的事实,对民族节庆在校园传承中的教育价值和民族节庆进校园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指出让学生在对节庆活动的参与体验中达到寓教于乐、增强学习主体性、接受生态美育的目的。面对多样化的传承格局和教学实际,民族节庆进校园、学生走进节庆活动的传承方式也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点出发,试图对"屯堡人"的来源和形成、文化特征存续原因,社会结构,心理特征,经济生活以及现代旅游的切入所引发的文化嬗变作一些探讨。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的文化表征及其现代变迁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社会特点及其文化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有着较紧密的关系,文化是连接人类与环境的中介,作为一种适应方式和调适机制,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人类学的不解之缘产生于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追求。不同的社会形态如何取代或者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动力学问题始终是他核心关怀。为此,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与人类学有关的文献,到了晚年则潜心投入阅读当时的人类学著作。本研究的前半部分聚焦人类学对马克思的意义,后半部分讨论马克思对西方人类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概念如“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作为工具性概念使用而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对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及大和民族先民历史的记载是很早的,学术界也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还有倭人分布区、倭人文化、徐福是否进入日本等问题需要再进一步辨析,而且研究的视角也需要有所变化。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钩陈史料,对比辨析,当有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问题上,人类学的思想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或背景,离开了这个逻辑起点,就会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处在一种无根的状态。正是通过人类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通常莫衷一是的或不确定的文化或文明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体。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这种结构作为一种结果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生态作为一个限定词标志着构成文明的观念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终将会促进人类的整个文明系统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塑造一个建立在多样性和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以及发展模式。当前流行的两种生态文明观点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在这项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认识上的偏差,这些偏差根源于一些研究者忽略了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过程和结构的文化或文明在理解生态文明中所具有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与水的关系看水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起源、延续和发展分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求了水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我国的水文化经历了人水相争、人水抗和直至人水和谐3个发展阶段。结合水与城市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人水和谐对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教育须双轮驱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资源过渡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根治水环境污染与恶化仅靠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水文化的力量加以推动。本文从开展水文化研究与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全面总结了水文化研究与教育的特点与不足,探讨了水文化研究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特别强调了水文化研究与教育必须做到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14.
今天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地区和境外东南亚各国的阿卡人是历史上从哈尼族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支系。国外学者多喜欢用阿卡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些群体,一些国家还把他们列为与哈尼族并列的单一民族。而我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则把他们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那么,他们与哈尼族到底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呢?作者认为,他们在文化习俗方面与哈尼族非常近似,如果要强调他们中的共同之处的话,把他们看成是同一个民族的两大支系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5.
文化表征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瓦乡人及其民族精英与地方政府对盘瓠神话进行的既有别于苗族又依附于汉族的文化建构,呈现出他们内心亦苗亦汉复杂纠结的情感,说明族群认同既是强势与弱势力量互动变迁的过程,也是“边缘”力量和“中心”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更是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历程.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是复杂的,只有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考察族群的边界及其维护才能明确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是其能够长期传承下来的基础.文章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撒尔嗬仪式功能以及组织形式的现代性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撒尔嗬仪式完成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并且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基本简历:郑晓云,男,1961年出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国际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水利部)、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美国水文化研究所官方顾问等职务及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水科学与技术》、《芬兰环境史》、《泰文化》、《水历史》、《水伦理通讯》等刊物编委及特约编辑,日本东京大学等多家国外大学访问教授、研究员,越南国家文化艺术研究院荣誉教授,云南唯一一名全国“四个一批”理论专家、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已遍及全球,地球环境的破坏已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产生环境危机的可能原因,论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寻求改善环境,拯救人类自身,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哲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水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忽视,水利工程缺少文化元素。在人水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文化的普及,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水的文化价值,转变用水观念,达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