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2.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3.
开心一刻     
《百姓生活》2013,(3):70-70
人口普查员进西南某地:“请问您家里是几口人?”“是一口人。”“十一口?”“不是十一口,而是一口人。”“二十一口?”“不是二十一口,其实一口人。”“七十一口?不会吧?”“不是七十一口,就是一口人!”“九十一口?”“对了,就是一口人。”  相似文献   

4.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6.
《女人世界》2005,(10):62-63
婚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然而有时候,这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却仿佛脆薄如纸,男女双方一次“偶然”的出轨,一次“艳遇”或是“红杏出墙”,便如寒风惊过,在这张薄纸上划出几道细密的裂痕。 一件件类似的“出轨”事件,一桩桩类似的社会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我们关心的是,在这种带有“偶然”性质的“出轨”事件里,感情与性,究竟各占了几分比重;而对方仅仅只有这一次的“出轨”,你又会不会“原谅”他或者她呢?  相似文献   

7.
曾看到一篇“职场童话”:一位“社会新鲜人”向上帝求救,希望能够拥有一双类似“红菱艳”的红舞鞋,成为“永动机”,无需休息,不知疲倦。  相似文献   

8.
幽默三则     
《老友》2011,(12):44-45
再来一瓶 朋友的弟弟高考进考场做一题.需写“恩惠”两字。可是“惠”字他不会写,左思右想无果。突然他大喜!考试时带一瓶饮料进考场,瓶盖内大多有“谢谢惠顾”字样,此“惠”和“恩惠”的“惠”同一字。于是他假装喝水,拧开瓶盖,只见盖内赫然印着“再来一瓶”。  相似文献   

9.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10.
黄小平 《今日南国》2014,(11):41-41
秋天,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被风吹着,在空中悠悠地飘。“妈妈,它要飘向哪里?”小女孩问。“春天。”妈妈答。“春天?”春天到了,小女孩指着一片绽开的新叶问:“妈妈,它从哪里来?”“秋天。”“秋天?”“对。还记得那片飘落的黄叶吗?”“记得。”小女孩说完,又指着一朵开放的鲜花问:“妈妈,如果花一直这样开下去,它最终要开成什么样子呢?”“果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说的辨析,揭示了“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性”说的内矛盾:即宇宙“气”本论的“性即天道”的“性”和人类学“性”本论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守宙“气”本论和人类学“性”本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二程的“理”本论中得以克服,所以,关学“洛学化”并非偶然,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以一群“正邪两赋”的“人格”形象及其各种各样爱情的足迹,展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玉堂金马红楼梦”中的生活画卷,从而以“滑稽”与“庄严”同在的宗教意识作为这一“生活”的“衰草枯杨好了歌”。“假语村言”敷衍出的一段故事,概括起的却是一部真实的文化史和一次审美意义上的文化批判,具有一种“文化结论”的意义,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思维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形式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相似文献   

14.
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学”这三个字,是西文“anthropology”一词的中文翻译;“人类学”这个“汉字结合体”是一个新创的符号,指代一门西学。以中文书写人类学,等于用一种语言去说另一种语言里的事,其实质为跨文化的“翻译”。“翻译”身后已留下长长的背影,背影便是历史,历史有复杂性,如显现于“西学东渐”的种种论说中的那样。对西学“中国化”展开历史的再解释,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贴近学科的本质,也能使我们意识到,西学教科书的中国作者所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视己身为“试验品”,试着展开“置身于历史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出版”一词在中国与欧美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出版”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书籍的印出,二是印出后使之流通,分别强调的是整个出版过程的不同环节,涵盖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欧美,“出版”一词只有一层意思,即强调“公之于众”,也就是发行。因此,“印刷”与“发行”是出版的两个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6.
唐洪云 《金陵瞭望》2005,(12):50-50
南京一名中学生的一篇600字作文,其中竞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于是被一杂志载文判定为:“语言贫血症”。  相似文献   

17.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是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过程,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通过对文献考索,可知“东西”表示万物起源于金代。在女真语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东西”一词由“底”、“等”字音转来。“东西”二字本身无意义,应该从语音上来溯源。  相似文献   

18.
普罗科勒斯把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第二部分划分为九组假设,他认为第一组假设的主题是“太一”。由于“太一”超越于所有的存在之上,因此它就不具有任何肯定的特征,我们只能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它。“太一”的这种“否定”特征是高于所有“肯定”的,“否定神学”并不是由我们人类理智的某种缺陷所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太一”自身的超越性。第一组假设中的那些“否定”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一种理智的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为破除硕士生教育中的“重结果、轻过程”“论文至上”等不良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破五唯”为指引,以“三奖三优”评定为抓手,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过程培养,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一单三双”式一体化培养模式,“一单”即“一中心”,“三双”为“双指引、双抓手、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提到韩颐和的名字,“点子大王”、“创意鬼才”、“中国十大杰出策划人”等等称谓便会“铺天盖地”而来。打开“百度”的搜索页,输入“韩颐和”,马上会有六千多篇文章“前来报到”,每篇所包含的信息都足以让人惊心动魄,让人感叹他的绝顶聪明。韩颐和常说:“思路一变,空间无限;思路一变,财源不断。”很多难事一经他的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