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成 《新少年》2014,(7):14-14
义县西部山区瓦子峪镇10所村小学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设心理邮箱,建代理家长监护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为留守儿童解疑答惑,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心理、学习、安全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关注的新阶段。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领域得到了较大关注和发展,但难以有效的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服务,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理念、社会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困境。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需要尊重和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各种教育本土资源,以及建立共同参与的教育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独自或与长辈、亲友共同生活的孩子。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最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层出不穷,除了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女孩受性侵、男孩被拐卖等时有所闻。与此同时,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走上社会,因为性格缺陷等原因,也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可以说,"留守儿童"在当下中国,已成为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词语。  相似文献   

4.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最终营造公平制度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出现的种种弊端,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爱心转化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高校应发挥服务地方的优势,通过组建组织机构、形成专业工作模式、建立服务队伍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四个途径,建立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构建中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视角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做法.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及政策要与目标群体的现实和战略性需求相吻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应该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思想,以儿童需求和儿童权利为本,构建能够有效回应和满足需求并尊重权利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从社会性别、儿童自身需求和权利视角切入研究,可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其机制的理论构建和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中大规模存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其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这般年龄的孩子本该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迫长时间分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以江宁区湖熟镇湖熟社区为例,该社区外出务工219人,现有留守儿童22名,其中小学阶段的占78%,中学阶段的占22%。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管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个乡镇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明显,性格特征呈现内倾不稳定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尤其突出,进而从家庭、学校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亟待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领域。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部分,且具有区域性特征,但其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几乎是空白。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建设中的障碍因素与关键问题,特别是公共政策问题,基本路径有行政研究、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天等县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在全县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独自或与长辈、亲友共同生活的孩子。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最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层出不穷,除了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女孩受性侵、男孩被拐卖等时有所闻。与此同时,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走上社会,因为性格缺陷等原因,也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转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从事农耕生产,这些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首歌是“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爱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最大痼疾。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光晋 《老友》2008,(2):40-40
每年春节,是姑姑最开心的日子,这段时间,儿孙们都在身边,她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姑姑今年74岁了,姑丈已去世多年,膝下有5个儿子,10个孙子孙女,可谓儿孙满堂。可是,每年过了正月十六,儿孙们南下广东后,家里便只留下一个5岁的孙女和她相伴。一个是留守儿童,一个是留守老人,姑姑又住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儿孙们  相似文献   

19.
建立完善的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一体系的建设要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几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即坚持政府的全局引领作用、释放学校的教育关爱活力、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以及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