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与教材建设.比较文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教材体系,既有赖于本土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借鉴"他山之玉".何云波首先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研究生教材的构想:学术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张跃军介绍了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张旭的文章涉及香港比较文学学科建制、课程设计、教学动态、存在的问题等;钟友循则从整个教育的某些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及比较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香港比较文学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与教材建设.比较文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教材体系,既有赖于本土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借鉴"他山之玉".何云波首先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研究生教材的构想:学术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张跃军介绍了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张旭的文章涉及香港比较文学学科建制、课程设计、教学动态、存在的问题等;钟友循则从整个教育的某些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及比较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与教材建设.比较文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教材体系,既有赖于本土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借鉴"他山之玉".何云波首先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研究生教材的构想:学术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张跃军介绍了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张旭的文章涉及香港比较文学学科建制、课程设计、教学动态、存在的问题等;钟友循则从整个教育的某些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及比较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与教材建设.比较文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教材体系,既有赖于本土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借鉴"他山之玉".何云波首先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研究生教材的构想:学术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张跃军介绍了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张旭的文章涉及香港比较文学学科建制、课程设计、教学动态、存在的问题等;钟友循则从整个教育的某些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及比较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目前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许多内容已经过时老化,体现不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速度,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对船舶与海洋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现状的分析,总结了研究生教材的特点,提出建设研究生教材的基本设想,对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研究生教材本身所具有的与科学研究、导师的学术水平以及信息手段紧密联系的特点出发 ,从反映科学规律、跟踪学科前沿 ,结合生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课程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材建设应以学科发展为中心 ,同时就教材建设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即采取措施解决教材出版制约问题 ;教材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教材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英语立体化教材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本文探讨研究生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模式,并讨论教材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也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存在着面面俱到、越来越厚、集体编写、风格不一、叙述重复、前后矛盾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注重教材的研究、修订工作,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学术含量;力求教材建设与精品课建设相结合,使比较文学教材的研究与撰写日益具有革新锐气,并突出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问题,比如硬件建设问题、制度建设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建议确定优先发展思想;规范和完善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体系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位授权点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加强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学位授权点审核与评估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学位授权点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指出了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存在着学位授权点布局相对单一、类型结构失衡、学科间及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型的背景,努力增加专业学位类型,整合资源,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向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对于学科教育和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所属三级学科的教材建设表现出较严重的滞后现象.基于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所属三级学科现行教材的研读与梳理,归纳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实践的现实环境和学科教育的特点,运用教育学中有关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一般性的改进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比较文学发展很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教材建设成果迭出,学科理论注重方法论的构建,着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海外华语文学、民族文学的比较、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等;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政治、教育等制度及宗教、地域文化、社会习俗、民间社团、语言学、符号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重构文学观。比较文学以开放性、跨越性的姿态呈现于文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1985-1995年的中国比较文学繁荣是伴随着20世纪末的世界文化转型与第三次中国文化转型的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形成的。具体条件包括: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内通、交流与对话;寻求跨民族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与对话的现实要求与历史必然趋势,20世纪末学科走向综合与跨学科教育的时代潮流等。1985-1995年中国比较文学繁荣的标志是: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教材研究的迅速发展;学术组织与活动的迅速发展;理论译介与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出版。其特征是:重应用研究,轻理论探讨;氛围活跃,队伍流动性大。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在危机论中不仅危而不亡,而且日益壮大,使我们不得不探寻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何在.正视比较文学中所存在的"比较"与"文学"的张力,从政治与学术两个方向着手,我们才能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动力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家间交往与软实力较量不得不把比较文学推上前台;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不同文明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不得不依赖于比较文学,而比较文学本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也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仅适应了新世纪的发展需要,还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两门旧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但是,国内很多具有招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大学,在这一专业的招生方向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在教学与科研上与这一专业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本文就这两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