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发生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为案例,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细致考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公众舆论对台海危机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战争的高度担忧,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难度加大,不得不将重点之一放在平息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危机的第二阶段,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寻求避免因沿海岛屿问题而卷入冲突的解决之道;最后阶段,艾森豪威尔决定派国务卿杜勒斯亲赴台湾,以公众舆论为主要理由之一,最终压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收缩兵力,并保证今后不主动挑衅大陆。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台海维持现状政策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的双轨政策已为其打下基础。冷战后这一政策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作法。其目的是维持东亚和台海的现有结构,实质是保持两岸政策的平衡性。美国试图通过慑武阻独的双向用力方式,从中发挥特殊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5年5月美国为台湾的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及1996年3月大陆为震慑台独势力所进行的导弹演习,既是两岸关系中的大事,也是中美关系中的大事.与1954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和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相比,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事件对美国对台政策、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台政策产生的背景及演变的经历,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就是不让中国得到台湾和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利益。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6.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 ,支持和控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 ,阻挠中国统一 ,由此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 ,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 ,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干涉 ,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中国人民没有完成统一台湾的任务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美建交后,美国仍与台湾保持着特殊关系,该作法已违反了<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美制订<与台湾关系法>并依其行事违反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原则;美方将台湾纳入TMD和美日安保体制;美国以武力威胁中国统一大业;美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美方搞"两个中国".根据现行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上述对台政策已严重违反国际法,其行为已构成国际不法行为,美国应为此承担国际责任,停止不法行为,并提供不重复该行为的适当承诺和保证.美方也有义务对不法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提供充分赔偿.目前中国应大力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挫败美国将非法行为合法化的图谋.  相似文献   

8.
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对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台湾决议案》的出台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决议出台时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行政部门提出决议的国内政治动因和国会迅速通过决议的国内政治因素等。《台湾决议案》的迅速出台与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该决议的出台也对此后的美国国内政治产生很大影响。它标志着国会在战争决策权方面对总统的第一次实质性退让,无形中扩大了总统的战争决策权力,致使此后总统的战争决策权力不断膨胀,并最终导致了"帝王式总统"的出现和总统与国会在战争决策权问题上的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美国的对台湾政策,并分析了其特点及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对美国对台湾政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格局的变幻,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策划“自治”到观望待变,从“弃蒋”转而“扶蒋”,从“介入”到有条件的“不介入”等阶段性变化。文章从历史的层面分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生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缘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符合美国需要的“有关世界的体系并予以实施”,维护所谓“自由制度”或“自由世界”不受侵犯,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军备控制体系;一是意识形态驱使,即维护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边界,控制非共产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后,其在台海地区的政策和角色经过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杜鲁门政府开始介入台湾问题。20世纪50、60年代经过三次台海危机,美国在台海地区的角色得到巩固。70年代美国无意终结其在台海地区的均势——霸权角色。冷战后台海成为美国对华政策重要的砝码和操纵工具。进入21世纪,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政策与角色面临新的转型。但不论政策和角色如何变化,美国在两岸推行均势谋求霸权的意图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的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台商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商机明显增加 ,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随着双方经贸政策的调整 ,阻挠两岸经济资源相互流动的各种障碍将逐步清除 ,尤其是台湾当局的限制政策将不得不进行调整。在新的形势下 ,台商第三波投资大陆的热潮将持续升温 ,投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流、大企业为主导、市场拓展为导向、长江三角洲为重心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美国长期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是亚太地区能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局势、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的外部条件。美国能够长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原因是:美国理性的回归;中国的强大和友好;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以及其切身利益所系。  相似文献   

15.
围绕台湾海峡局势进行政治角力的各个政治行为主体以相互制约的方式形成了动态平衡态势,这是中国国家统一必须面对的台海环境。各个行为主体通过各自台海政策的调整,以冲突—反应的方式建构了动态平衡态势的啮合规则。从不同的视角检视,该系统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张力有限性、演进渐进性特征。如何调控这一动态平衡态势,使其向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两岸未能全面、直接开展物流合作之前,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的特殊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率先开展两岸物流的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从闽台两岸物流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入手,分析福建开展两岸物流合作交流先行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计物流合作交流的目标与基本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著作权刑法保护问题,我国台湾地区采用附属型立法模式,大陆则采用集中型立法模式;价值取向上,台湾秉承“人格价值观”,大陆则吸收了“财产价值观”理念;主观归责条件方面,台湾没有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也不限于故意,过失也能构成犯罪,客观归责条件为,行为人实施了著作权法列举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大陆则不同,它强调主观方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故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客观归责条件也有两个方面,即(1)实施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或销售侵权复制品的行为;(2)情节严重。关于著作权犯罪的刑事处罚,两岸在刑种设置和程序安排上也有很大区别。由此,完善我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具体构想为:(1)建构附属型刑法保护模式;(2)严密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法网;(3)采用自诉与公诉相结合的刑事追究程序。  相似文献   

18.
经济周期波动的外部协同程度可以反映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国际(区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的主要传导渠道,但却未必促进跨时期协动机制的形成.针对我国台湾地区、我国大陆以及世界市场的经济波动成分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宏观经济波动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同步性特征;但两岸经济体跨时期的波动相关性不明显,这表明二者之间尚未能建立起实质性的经济关联.其原因可能是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引致的属权贸易偏差,导致现实统计的双边贸易流量不能发挥必要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