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3.
哈贝马斯立足于后形而上学的理论立场,力图彻底摆脱传统意识哲学范式,跳出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形而上学实现向交往范式的转换。哈贝马斯的理论基点正是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重新植根于形式语用学,从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甚至整个后形而上学确立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与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弗雷德·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的考察和研究,开创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理论.哈贝马斯是对生活世界问题作出过系统研究的著名哲学家,他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世界内涵的分析以及对"系统--生活世界"双层架构的理解,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合理化进程.在生活世界理论方面,哈贝马斯受到许茨理论的一定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自己理论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这两者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阐明他们各自理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6.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整体上面临三重困境,要突破困境,必须对其进行当代重构。批判性重置前提性预设、提出和研究新问题、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新分析框架、形成概括新事实的新范畴等,在方法论层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四个相互联系的逻辑环节。在我国学界,已经出现的一些重要突破点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从生活世界与系统的二元区分角度解读社会异化状况,将它解释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他看来,社会权力源自交往的扭曲,它们是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原因之一。从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看,哈贝马斯注意到系统与社会权力的直接关联,亦察觉到社会权力对生活世界干预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但他并未揭示出社会权力的真正本质。哈贝马斯直接用政治理性设定社会权力的存在,并在政治理性视域下描述社会权力的制度化,这样,哈贝马斯非但不能发现社会权力的真实起源,也无法真正扬弃资本的权力。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与系统的二元区分,实质上不过是应用政治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多元利益的张力诠释社会权力起源的一种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8.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市民社会理论是哈贝马斯普遍性政治哲学之创构的焦点。哈贝马斯界定和讲述世界市民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界定和讲述市民社会的方式相重合,但由于涉及不同的语境和问题,这两个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存在诸多殊异。具体地说,在世界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中,哈贝马斯主要凸显的是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及其同时链接到的主权、人权等问题,是要求在世界公民的视野中进行全球治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全球化削弱民族国家权力从而使民族国家步步走向消亡之论断的一种辩护,这些内容在他之前讲述市民社会时未曾论及。世界市民社会理论即便有一定范围内的经验作为支撑与验证,在涉及民族主权、人权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它却经不起精察洞问的考量与推敲,因而必须受到质询。 相似文献
11.
法律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具有创新社会治理手段的重大价值。现实中,绝大多数法律类社会组织不具有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合法身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律类社会组织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内环境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改善这些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法律类社会组织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2.
生活质量的历史文化向度--从波普尔"世界3"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进行的生活质量研究主要是从客观角度,从主观角度,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的观点看,这几种研究都有一种缺陷,即只考虑了"世界1"和"世界2"里的生活质量,而没能考虑到"世界3"里的生活质量问题.从"世界3"的观点来看,生活质量应具有一种历史文化向度.因而,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去研究生活质量,构成了生活质量研究的一种必要视角,并能充分展示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苏联党的失败及苏联的解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所致,即以斯大林模式为经济基础的"国家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从赫鲁晓夫时期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完成,它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普列汉诺夫的史学方法论坚持了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经济状况寻找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等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阐述历史过程等基本原理.特别是提倡将哲学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看待,把促进唯物史观理论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加以强调,为发展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做出了贡献.但将相互作用理解为折衷主义则体现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新的述史可能主要指向三大向度:一是叙事视野公平,即要求述史者勇敢告别"虚构/非虚构"二元对立思维,尽力接近"文学性"的文学本原;二是媒介形态公正,在主流性纸质书面文学外,还要认同口传民间文学的体量,并适时接纳电子网络文学新形态;三是文本空间公允,亦即合理彰显中华民族文学入史的艺术形式标准,同时兼顾视像时代文学入史的语图互文效应。唯其如此,才能推进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中华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垦拓并优化中华民族文学史建构工程的广阔视界与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16.
汉魏晋南北朝“洗涤”语义场包含19个成员,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义场格局较先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18.
图片传播史学是当下的热门领域,但尚未形成大气候,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图片传播的发展.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及经济、文化环境,受到科学技术的直接推动,它不仅是人类信息传播的本源,也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间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的变化。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首先将时间问题引到历史研究中。莱因哈特·科塞勒克借助“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两个概念,考察了过去与现在的分离,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弗朗索瓦·阿尔托格发展了科塞勒克的历史时间理论,用历史性体制的演变去展示时间经验的变化,剖析了当下主义的特点与弊端。当前,人们既要超越当下主义,也要避免重新回到过去。人们应做的是,重建以未来为导向的历史意识,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任何时间制度总是包含着两种自相矛盾的属性,即循环重复的时间观念和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而一切文化自然也提供了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解决方式。在神话时期,神话思维对死亡现象的否定中已经隐含了神圣时间对线性时间的克服,在"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中,线性时间观念和循环时间观念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就中国思想史而言,线性时间从来就不曾占据过绝对的优势,"历史循环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优势地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