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理论界提出了儒家伦理普世化的主张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积极响应.然而,不论是在世界意义或本土意义上把儒家伦理直接发展成为普遍伦理,还是让其作为一种伦理资源参与普世伦理的建构,儒家伦理普世化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儒家传统伦理与当代生活分离的现实.只有在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国现实社会所受传统熏染的情况及儒家伦理对当今及未来现代化进程的正负面效力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地做文化治疗和创建工作,才有益于儒家伦理文化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价值多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普世伦理的建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现实的意义.道德的固有特性决定了普世伦理寓于各民族、各社会、各国家的具体伦理之中,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难题、多样的民族文化需求又为建立普世伦理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驱动力.但是普世伦理也有其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就是,在尊重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民族国家的现实利益和价值选择,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伊始,普世伦理问题再度成为世界学界关注的焦点。普世伦理在国际政治中的复兴既有其实然性因素也有其应然性因素。尽管建立普世伦理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是无论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的实然层面还是从人类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等应然层面来分析,建立普世伦理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界对普世伦理是否可能和可行的争论颇为激烈,普世伦理似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理性的可能性和抽象的现实性、道德主体的共性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基本共识的底线伦理与道德境界的理想追求、理论普世与践行阈限是其几种突出表现.细究其因,在于双方观点仅就普世伦理的某一个方面而言,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分析问题时,却似乎忽视了道德是"应然"和"实然"、"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反映现实道德生活"与"追求理想道德境界"的统一,从而使问题沿着两个方向走向了对立的两端.  相似文献   

5.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6.
普世价值是新全球化时代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精神意义共在,它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内涵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低限度的全球伦理共识,环保、和平、发展价值,正确理解的人道、自由、平等、民主价值,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普世价值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伦理"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全球伦理问题面对一系列两难 :全球化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应然”与“实然”的两难、鼓吹和实践的两难……我们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全球伦理 ,但从现实的普遍性上说 ,全球伦理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乌托邦。全球伦理的鼓吹和实践必然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8.
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普世价值何以可能 ,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逻辑学、实践论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指出普世价值存在于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中 ,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共同体生活中 ,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普遍化即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 ,其实现有待于全球化真正朝向多元一体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经济伦理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新文 《河北学刊》2001,21(3):28-31
经济全球化同样意味着伦理的全球化。中国加入 WTO并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对全球伦理的认同和承诺。这种全球伦理以契约伦理为典型特征 ,因而对以德性伦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基础带来的变革 ,2 1世纪的中国经济伦理必须以契约伦理为基础 ,进而吸收儒家德性伦理的合理方面。在中国经济伦理重建的过程中 ,企业界、政府界和学术界都应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俊福 《理论界》2005,(4):192-194
普世伦理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个舶来品,但对学界却影响很大。在对中国学界对普世伦理的不同反响、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普世伦理的可能性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归纳和思考,以期使人们对普世伦理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儒学普世化:问题的由来、实质与研究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波 《社会科学》2005,(8):87-90
儒学普世化不是要成为多元化时代的普世伦理的一部分,而是要成为多元化时代的普遍伦理。“普世化”不是指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普遍实用性,而是指实践理性意义上建构起具有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向度的现代伦理学。而儒学要成为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现代伦理就需要跳出儒家伦理学的特殊主义和相对主义,根除具有伪普遍性的伦理规范,真正从人的本相存在即自由存在出发,全面审视儒家伦理学。只有这样,儒学才能获得规范性和普遍性,真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实现儒学的复兴,实现儒学的普世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视野中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具有历史性、主体间性、生成性、批判性的特点,公共性视野和方法改变了民事、观念的合法性根据,即任何未经批判性讨论的先验设定都是非法的.在公共性的视野中考察普世价值问题,即会发现,不仅任何被揭示的普世价值都可能只是一种存在假象的普世价值观,而且"普世"的"世"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在公共性视野中,普世价值可区分为底线的普世价值、现实发现的普世价值、远未生成的普世价值三个层面.对于不同层面的普世价值,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而共同的态度就是坚持公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都遭遇了伦理冲突,正是这一事实,使得人类社会必须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赋予新的伦理诉求。并同时为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4.
"普世价值"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等是否属于普世价值,何以成为普世价值以及普世价值论争的核心是什么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针对学者争论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归纳、梳理,以期厘清学术界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论普世伦理的民族化和民族伦理的普世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条件下,普世伦理与民族伦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普世伦理与民族伦理相互依存,其实现表现是二者的相向互动,即普世伦理民族化和民族伦理普世化。我们可以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类性与群体性及全球普遍交往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永艳 《理论界》2012,(1):160-162
全球伦理的建构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世界和谐共存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其根本问题即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把整个人类或者所有有感觉的生物作为伦理思考所应关注的基本单位。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道德世俗化、主观化、相对化,实际上是普遍伦理论域成立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境,建构全球伦理,需要在一个共同体的目标下动态建构普遍伦理价值,在应对全球问题实践中制定与推行切实有效的伦理规范并使二者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7.
冯志宏 《学术论坛》2008,31(2):11-15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给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风险,使人类正在步入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与传统社会风险不同,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呈现出模糊性、全球性、更广泛的关联性、平等性、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风险的全球治理,力求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析全球伦理这一当代全球性思想运动的理论构成,并以万俊人教授的《寻求普世伦理》作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运动的主要回应,肯定其重要现实意义,指出其理论不足。文章强调了全球伦理构成中那些“有约束性的基本原则”或“规范性伦理原则”要想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起到重整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信仰化或信念化的过程,因此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伦理对我国而言,就是基督教伦理价值理念与儒家伦理价值理念的整合。全球化伦理不可能脱离各国的价值取向,因此,一切建立超越各国价值取向之上的全球伦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只能是各种伦理的共同内容的集合,不能寄希望于别的民族的容忍与宽大来获得自己的发展,而是要努力去参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发展的秩序。儒家伦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西方伦理主要是基督教伦理的价值理念,而是要自觉地回应基督教伦理。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面临逆全球化的冲击,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大。逆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局部反动和对全球化趋向的抵制或否定,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利益均衡中所采取的为了自身利益而抵制全球化趋向的思潮和行为,凸显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独享的价值观或垄断的国家本位主义或集团本位主义要求,反映了原初主导全球化的国家在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自认为所占利益受损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受益等的不满以及试图从全球化抽身而退维护本国利益的愿望和要求。逆全球化的兴起实质上是试图用本位主义取代共生主义,用贸易壁垒取代健康公正的国际关系,从而导致对国际信任关系的破坏。逆全球化的伦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资本逻辑的利益驱动与国际规范的弱约束性等。应对逆全球化的根本之策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抛弃零和思维和丛林法则,推动全球化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