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遭遇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轰烂炸.此间,西A-主流媒体纷纷聚焦重庆大轰炸,向世界传递着中国首都的信息.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时代>周刊为个案,以1938-1943年的305篇该刊所载重庆报道为分析样本,试图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重点探讨<时代>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的报道特色,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时代>对抗战中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中外学术界对重庆大轰炸的研究取得过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研究结果相去甚远.其原因固然有研究资料的局限,研究视角、方式方法的不同,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对重庆大轰炸若干基本问题的范畴没有进行过认真严肃的界定.为此,笔者以历史档案为基础,以"重庆大轰炸"概念的界定为核心,对重庆大轰炸的阶段划分、重庆大轰炸造成的损害及其特点、重庆大轰炸的影响,以及关于重庆大轰炸研究的意义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战时期在重庆培育的红岩精神,与日本军国主义这一时期对重庆的大轰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庆大轰炸从反面教育了重庆人民,成为红岩精神产生的催化剂;重庆大轰炸极大地激发了重庆人民的革命精神,为红岩精神的产生增强了精神力量;重庆大轰炸使全体重庆人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为红岩精神的产生拓展了精神氛围和群众基础;“红岩精神”的得名,也与重庆大轰炸有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红岩精神是南方局培育出来的,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用炸弹炸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的重庆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利用现代科技进行非人道屠杀的暴行事件,对当时的重庆市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心理影响.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惊慌和精神紧张,另一方面又激发了民族复仇的心理和抗战到底的精神.对于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而言,不仅轰炸造成的心理创伤至今无法愈合,日本政府对重庆大轰炸和侵华历史的漠视又在不断地折磨着他们.  相似文献   

6.
1938年,为达到促使国民政府妥协投降之目的,日本作出了对中国内地"抓紧航空作战"的决定.为此,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成为日本大轰炸的重要目标.日军的大轰炸使重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对此,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卫对策并采取了诸多法制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日军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这对保卫重庆的安全,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差别轰炸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暴行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除吉林、新疆、西藏等地之外的几乎所有行政区域实施了无差别轰炸。重庆大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制造的非人道暴行之一,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无差别轰炸的新纪录。在战时,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曾是一个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事件。而在战后,由于东京审判的误导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重庆大轰炸记忆曾几乎湮灭不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日关系的紧张,重庆大轰炸的“战争记忆”才得以重新唤醒并重构。差异化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记忆背后是不同的历史认识。历史的错误或可原谅,但历史的真相不应被遗忘,更不能被掩盖,只有当重庆大轰炸这样的非人道暴行记忆上升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战争悲剧才不会重演。  相似文献   

8.
论重庆大轰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重庆战时战略地位的提高,日本侵华战争战略的调整,重庆成为日本侵略者主要的轰炸目标。日本侵略者长达5年的残酷大轰炸,给重庆人民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重庆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轰炸斗争。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既是日本法西斯侵华暴行的血腥罪证,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典范,具有深远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庆大轰炸给重庆城市和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灾难和伤痛,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遭到空前的毁坏,必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无法正常推进,严重地破坏和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大轰炸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及所形成的城市格局和城市形态,无疑会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侵华日军集中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轰炸.其中,1939-1941年是重庆遭遇大轰炸最为惨烈的时期.作为重庆大轰炸的亲历者,宋美龄在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抚慰灾民,并以对外广播、演讲以及战时书写等方式谴责日军暴行,苦劝盟友慷慨相助,为推动重庆国民政府获得广泛的国际同情与各方援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12.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 ,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新闻标题的研究对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多从写作学、修辞学、鉴赏学和编辑学的角度进行 ,忽视了对其语音形式的系统研究。本文运用汉语节律学原理和新闻标题学原理广泛考察报纸、电视和广播的新闻标题 ,分析新闻标题中节律的形式之一———重音的表现并探讨其运用规律 ,从中得出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同时期望进一步丰富汉语节律学和新闻标题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变译理论的发展应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新闻话语及其英译案例,探索变译理论指导下推动新闻话语表达国际化,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功能。指出:新闻话语英译应关注国际受众接受度及话语传播效度,体现新闻话语内外有别且时效性强的话语特点,用变译策略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使很多人深感忧虑。本文试图通过列举体育新闻"娱乐化"对于体育媒体、观众和社会的积极意义,解释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大行其道的原因,进而论证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观建构的角度,对国际新闻的文化功能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国际新闻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对于价值观的建构方式、内容和强度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国际新闻对于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功不可没。在全球化时代,应通过国际新闻的传播来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以促进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议程设置、外交决策、国家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国际新闻的政治功能.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是政府、媒介和公众议程设置的对象和工具,是外交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也有助于外交决策的透明化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H5等新技术表达载体为支撑的“新闻游戏”,作为融合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产品,正逐渐成为国内纪念性活动议题报道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探寻了新闻游戏的集体记忆建构路径,认为其在形式与内容上“新与旧”“虚与实”的融合创新形态下,通过多重符号等元素的互动组合与建构,使受众在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中,形成记忆并回馈感受、参与互动。因而无论从个体、群体还是媒体角度来看,新闻游戏+纪念性议题的报道模式,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传媒生态下催生的必然之物。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探讨见义勇为问题。从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空前活跃、传统文化的影响、新闻媒体引导不力等方面分析了负面社会舆论对见义勇为的消极影响,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对《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语篇的基调和角色转换进行分析,发现报纸气象新闻语篇的“编、作者一读者”之间在身份、接触和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关系,存在人际关系协商.这种现象出于多种因素考虑,符合新闻报道和信息披露的特点和要求.用语言学理论探讨气象新闻中的角色转换和人际关系协商,为研究报纸新闻语篇提供了语言学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