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鲍德温在其前期小说《向苍天呼吁》和后期小说《如果比尔街会说话》中刻画了三个不同身份且具有不同人格表征的父亲形象.在此拟站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以Van Leeuwen“角色表征”理论中的角色表征、多重人格及后继人格来透析其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此洞悉作家创作思想的心路历程以及美国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人格转变.  相似文献   

2.
由于医生职业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作家的思想演变,同一作家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变迁。在此拟对莎翁早期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期悲剧《麦克白》以及后期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等几部作品中的"医者"形象进行分析,重点关照戏剧创作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指出莎剧中的"医者"形象是莎士比亚精心设置的一类人物,承载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体现了莎翁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丰乳肥臀》和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皆将中国19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为背景,以母亲形象作为叙事中心,书写大家庭的兴衰与人物命运。但这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的母亲史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母性的理解,男性作家莫言认同的是父权制度下的"为母之道",而女性作家任晓雯更偏重于从女性主体角度进行发掘;在叙事伦理上,莫言广泛采用男性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将塑造母亲形象作为其完成消解正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任晓雯运用全知视角兼顾聚焦母亲心理活动,完成伦理判断。究其原因,两性作家在两性文化影响下所站的相异立场、性别话语的不同诠释,以及代际产生的差异性是造成两部作品呈现"同调异曲"现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小说作家对于叙事的重视与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其中,叙事人物在整个小说叙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古炉》与德国作家格拉斯《铁皮鼓》的叙事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叙事人物艺术创造中存在相通性,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对于丰富小说艺术的发展应当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红宇》,《荆棘鸟》与《蝴蝶梦》这三部小说中,相距百年之遥的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隐蔽”的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虽生犹死,一个阴魂不散,一个先生后死,虽都是故事中“隐蔽”的人物,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时代女性”,作为具体的文学形象来看待,它并不是一个具有明确质的规定性的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类型的统称。考其出处,大约最早要见于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这里,“时代女性”是对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女性的泛指;正同茅盾在别处提及的“新女性”、“时代的新型女性”之类字眼一样,强调的是形象的“时代性”,并非特指某种人物,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宽泛的。如果只注意到《蚀》与《虹》中的某些“特异女子”,或以这些“特异女子”去概括“时代女性”的本质,显然是很不全面的。研究必须从形象的总体性上去把握,思考作家描绘出一个庞大的人物世界,为历史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多丽丝.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主要书写者,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两者在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试图从作家的主体性、女性人物自主性及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等方面分析伍尔夫和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从而揭示出不同时代女性作家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女性文学影响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8.
贺大鹏 《理论界》2012,(10):122-123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深受《圣经》影响,圣经原型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主题拓展等方面均有体现。从原型理论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并对不同社会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代包公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剧中的包公形象是元代人民理想化的清官 在文艺创作中,一些取材于历史人物或流传故事的作品,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和作家对这些人物、事件的认识来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就当然不是某一具体历史人物活动的再现,而是作家的再创作,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人们的愿望和理想被倾注在作品人物身上,这些人物也就成了穿着古代人的服装,而扮演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型人物的重要角色,元代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就是这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无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还是以往各个时代的许多进步的作家甚或一些反动的作家,他们在创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的时候,都注意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物。正如柳青所说,写理想人物,并不是从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才开始的,过去的现实主义和过去的浪漫主义,也有写理想人物的。《红楼梦》写了贾宝玉,《三国演义》写了诸葛亮,《水浒传》写了宋江,《西游记》写了孙悟空;在欧洲,雨果、巴尔扎克、拜伦、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都写过他们的理想人物,甚至于连果戈理,也想在《死魂灵》第二部写他的理想人物,他写不出来,烧掉原稿,悲观绝望地死了。在历代各个阶级的作家中,都有一些执着于现实,对生活持进  相似文献   

11.
陈慧  魏晶 《齐鲁学刊》2007,(4):111-11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梦境时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她频繁地转换不同的视角对人物和主题进行分层次描写,运用了反讽和象征等表现手法,通过短小的篇幅,让读者进入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真实世界,体会到了一个处在男性社会中的女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以当代女作家独特的视角,发扬女性文学的传统,借助大量的幽闭意象,考察了远古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的女性人物的生存经历,揭示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女性生存的集体经验和女性边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倾斜与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爱玲的《金锁记》和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两位作家塑造了曹七巧与静珍两个“魔鬼”形象,她们的存在方式是以毁掉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作家在刻划人物时,努力展示她们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美好的生命在强大的环境力量的摧残下,如何挣扎、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不是骑士的典型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1605,1615)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自从《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堂吉诃德这个典型形象就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三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形象发表了许多意见;由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这个形象的理解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他们自己思想的烙印,所以人们对这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是一种独具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神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自由开放、浪漫神秘、才智兼备,包蕴着丰富的齐文化内涵.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从齐文化影响的视角探讨聊斋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长体小说《维莱特》中的幽灵形象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思想蕴含一直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作家如何对传统幽灵主题进行改写以及这种改写与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精神成长历程即女性成长主题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勃朗特通过赋予消极意象以正面能量,使女性人物获得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及对自我主体的肯定,从而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观进行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18.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时代的年轮转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再引起轰动效应的报告文学又绽开了新的奇葩──它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批“狂徒”的形象。举其要者如:陈祖芬作《理论狂人》中的主人公党治国;苗振亚作《医界狂徒》中的主人公王佑三,张惠明作《挑战者》中的主人公闻松南;格佩、张万才作《桑巨庆猜想》中的主人公奕巨庆;李海鸣作《“疯子”作家》中的主人公李永份;卞毓方作《中国人破译了英文密码》中的主人公宋宜昌;李士非作《当今奇女子》中的主人公“童鹿心”等等。①这些“狂徒”或所言所行透着“狂妄”,甚至以“狂妄”自我标榜;或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论述了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认为《马伯乐》对传统观念中的“大丈夫”形象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消解;它是萧红独特的战时生活体验的抒写,在艺术上也充分显示了一名女性作家观察生活以及表述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