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在以大地产制为特征的"领主制经济"消亡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在战国至西汉初期阶段内,产生的是人均五口、户均百亩的小农家庭,尚不存在一个新的拥有广大地产的"地主阶级",君主官僚政体即建立于小农家庭基础之上,而非王亚南所言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基础之上。但在以后各个王朝阶段内,因君主官僚政体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国家土地买卖政策的松动及赋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社会分化与"地主阶级"却又必然产生,并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君主官僚政体国家政权与"小农家庭"和"地主阶级"关系的重构,君主官僚政体国家也最终成为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2.
1942年中共领导人张闻天率领的延安农村调查团以土地问题为主题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兴县二区14村进行了为期近5个月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在经济形态上属于典型的"中农化"小农经济区,即在地权分配与土地经营模式两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以中农为主体的自有自耕性征.尽管在中共革命影响下,农村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及运行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主要经济形态依然是传统的"中农化"的自耕农型小农经济,惟"中农化"走向更加明显而已.  相似文献   

3.
张玮 《晋阳学刊》2005,1(1):86-92
晋西北农村在近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地区",小农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土地生产维持生计,他们"靠天吃饭",生产与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单一,这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革命与日本入侵构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社会的基本生态背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战争却耗尽了农村所有的资源和储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呈现出下降走势,而"地主阶层"表现尤甚,其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被极大地弱化了.  相似文献   

4.
西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是多种经济成份即进步的封建生产方式与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有两种主要形式:其一是以雇农、伯农、半伯农(俗称半自耕农)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条件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称之为地主们封建生产方式。其二是以小农即自耕农、半自耕农自身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小农依附于西汉国家为特征而形成与发展的,西汉国家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亦可名…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6.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由来已久,成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柱公案.本文以该论述的经典文本表述为依据,从两大区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以及"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区分)入手,并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归为第一大社会形态;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作静态和动态的考查.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经济形式解体的可能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的欧洲,庄园经济是主要的经营形态,也是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奴隶制在中国瓦解之后,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即自耕农)就成为广泛存在的经营形态。在封建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掠夺下,小农经济虽然很不稳定,占有的土地经常受到地主、官僚和商人的吞并和掠夺,使小农沦为依附大地主的佃客或无职业的流民。但是,小农经济是很顽固的,它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后,又会复苏并得到发展。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能长期存在下来,成为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为什么在与大土地占有制的地主经济屡经搏斗后,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被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吞灭呢?这有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界,特别是历史科学理论界,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曾经具体论述过的一种生产方式,现已收编在中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1.土地是公有的或国有的;2.生产者  相似文献   

9.
去自给化小农:解释中国农户经济及政策趋向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是在一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福利或收益最大化.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及价值趋向,学界对小农经济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学派,即生存-道义小农、市场-理性小农、阶级-剥削小农等.各学派解释了特定背景下小农的经济特征,但不能较好解释当今中国的小农经济.从中国转轨经济的视野出发,提出"去自给化小农"假说,分析中国农户经济正在经历"去自给化"的过程,可以从农户的生产、生活、社交及文化等角度对此进行解释说明,并由此提出加快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米脂县杨家沟村马氏地主集团是闻名陕北的大地主经济集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为了探索新时期土地改革理论和完善有关土地改革政策于1942年派出以中共中共书记处书记张闻天为首的农村调查团,详细考察了该村以"马光裕堂"为轴心的马氏地主经济集团.调查结果表明马家地主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围绕土地的租佃关系上,地租、"字号"经营所得或放高利贷、典买土地和出卖粮食是马氏地主集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或最主要的业务内容;秀才出身的马维新是这个集团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力遍及周边数十个村庄,甚至在整个米脂地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以马维新为首的马氏地主集团既是一个强大的地主经济集团又是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但随着中共减租减息和抗战负担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行,其各种影响力尤其经济影响力在不断弱化,佃农与之的经济依附关系也在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11.
贺羡 《理论界》2012,(6):100-102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关系到中国历史的性质与未来走向,涉及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对它们的思考与回答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亚细亚生产方式又分为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两者因土地归属不同而各有特点,前者民主,后者专制。结合古代历史,得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即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封建制——更完备的次生形态;被广泛接受的秦汉至明清的"封建"社会亦属广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第一种人类社会形态的亚细亚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继而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明前期,北方土地开发未能建成以"先王之世"相标榜的丰衣足食的乡村社会,其反倒成为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恶性互动的内在机制.其中,环境问题则是土地开发夭折与乡村社会过早陷入"三荒"危机的重要病理之一.最终,明前期的"三荒"现象成为一种极端的社会自然化现象,与它在前代的对应物一起推动着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自20世纪末以来相当响亮的一个术语,甚至是一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的学界、政界、经济界;更似乎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大潮,其强度远远超过了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面对如此浪潮,有人悲观失望、不知所措,有人欢呼跳跃、亢奋不已,更有人趁"潮"打劫地窃取权力、侵吞公有资产.一些人像传教士那样,把"全球化"说成是"客观规律",只能顺从、不可抵御.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只能接受"全球化"的洗礼,对公有制经济实行"私有化",由少数"精英"主宰社会;而边缘化大批的"弱势群体",也只能老老实实地依附于"全球化"的发动者和领导者--美国大资本财团.于是乎,那些以权谋私和侵吞公有资产者,不仅无罪无错,反而成了顺应"全球化"的圣贤.  相似文献   

14.
过渡小农:中国农户的经济性质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的经济性质通常是指农户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风险最小或收益最大,经典的"道义小农"假说和"理性小农"假说对农户生产目标及约束条件存在认识分歧.本文指出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同时推进的阶段,农户的经济性质具有从"道义小农"向"理性小农"的过渡性质,这可以从农户的生产目标、要素投入和市场条件等角度进行说明.事实上,过渡小农也曾是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户所表征出来的基本经济特征.基于此,为了促使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立足于过渡小农的农户经济性质,围绕生产目标、要素投入和市场条件三条线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业问题.需要讨论个体经济、单干经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公有经济等概念.家庭承包制是"公有地单干"性质的新型农户单干.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代表它的是"公有非合作模式"的集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价格和就业两个领域,发展农业要关注经济效率.与就业和价格相关,农业劳动力过剩引出农民问题,农业纯收益分割引出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智君 《理论界》2014,(2):58-60
国家农贷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但国家农贷的制度路径并不适用于以市场合约为基础的现代合作农贷。本文以国家农贷的道义性为切入点,剖析国家农贷道义性的根源,即国家农贷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儒家"仁"的执政思想、民本而非民主传统、小农经济的外部性以及小农的生存伦理。并用"本土性视角"来分析现代合作农贷在当今中国社会嵌入的困境:土地的产权归属、小农的分散性、小农的人际关系结构以及农贷制度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做会"是近代小农资产运作的一种常见方式。"会"其实是一种和土地等不动产类似的、可以被任意处分的"物权"。而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会"又具备了"法人"的某些特征。"会"这种特殊经济组织在近代大量出现,表明了传统社会小农具备高度灵活地处理财产和一定的应付社会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基层组织、法律和财产观念变迁的环境之中。清中期至民国,"会"在各地普遍出现,表明"会"并不是某些地区特有的产物。我们应从传统社会基层组织、法律和财产观念变迁的角度去寻找其兴盛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化地将"会"的兴盛归因于区域性商业兴起。  相似文献   

18.
樊端成 《天府新论》2008,3(2):135-138
为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天下"太平",太平天国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由于一些经济政策主张是错误的,直接违背农民的利益,而另一些经济政策主张又未能实施,农民问题依然.但是,太平天国平分土地的主张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时,太平天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利于"跳出"农业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寺院地主经济的研究,是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三至六世纪尤其如此.一是由于它成为封建地主经济的重要成分,构成地主经济的另一翼;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以及城市工商业经济构成三种私有经济成分.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之间有着不少共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同样受着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寺院地主经济毕竟是整个地主经济中具有自身特点的经济成分,因而又有别于世俗地主经济.近年来,寺院地主经济的研究,日益为史学界所重视,一些学者把宗教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索.然而,系统地将南北朝的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加以比较,进而揭示寺院地主经济的独特个性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曾在《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一文中,阐述了我们的看法.现再作此文,拟从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二者产生的社会条件、形成和发展的具体途径、以及各自在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特点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社会形态说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中的诸多说法之一。它认为:“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即土地公有或半公有的农业村社制度,既可以存在于原始的无阶级社会中,也可以存在于后来的阶级社会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广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历史延伸形态”的观点,很是耐人寻味。试就这种看法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