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南的一些同志发现了奉天王和尚坟为楔子,关干李自成给局的论争,迄今已三易寒暑了.这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大历史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李自成一生事迹的真伪,而且关系着南明隆武、永历两朝历史的估价.若如韩长耕、向祥海同志所断言,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是李自成隐居幕后,以高夫人(李自成妻)、李过(李自成侄)、高一功(李自成妻弟)代表全军出面的”;“这个决策指挥机构的领袖,就是已经退隐却仍在随军指挥的李自成.高夫人、李过、高一功只不过是出面站在前台活动的李自成的传命者和影子”;“此后的南明抗清也是以‘忠贞营’为主力”,那么隆武、永历两朝的历史就得从头改写为李自成领导的忠贞营抗清史了!我不怀疑韩向二位以及其他持“夹山为僧”说同志作如是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八二年在史学界有“李自成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改名奉天玉,寿至七十而终”的说法。我对力主此说的几位同志有所驳难。兹所欲申述者:韩长耕、向祥海同志继《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之后,又发表了四篇文章,反驳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因而有必要再申鄙见,借以澄清误解。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王兴亚著,一九八二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过程中的经济政策的一本专著。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大、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1988年版《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有脱漏人名。按《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9,2924页有“孙僧化、僧化”凡三处。《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91,1954页有“孙僧化、僧化”二处,1955页有“僧化”一处。僧化,系北魏时人,有传。(<索引》上册455页,四角号码2826。“僧”下,未见“僧化”  相似文献   

6.
解放后出版的《古代儒家哲学批判(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的作者为了“尽脱旧说,别创新义”(《新探》自序),对《论语》一书作了许多很离奇的解释。其中之一是,据该书作者说,《论语》中的“民”是专指奴隶,“教”字不是令人所理解的教育,而是以“民”为对象的专用词,“教”字只与戎兵攻战之事相联,因  相似文献   

7.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8.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9.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10.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 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钅軽)。攻偃师,知县徐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12.
在一九八二年五月清江流域的文物普查工作中,笔者参加了对传说中的长阳佷山巴人阴阳洞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张希周同志在《湖北长阳山假发现巴人遗迹》一文(载《四川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中所述“巴人遗迹”与我们调查结果不符。现将我们调查所见简述如下,兼与张希周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刨根问底】刚刚下过一场雪。“嘎吱嘎吱”,一个和尚踏雪而来。和尚名叫齐己,是唐朝末年有名的诗僧。这天,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兴冲冲地来到好朋友郑谷的家,请求指点。郑谷比齐己年纪大,学问高,曾经写过一首《鹧鸪诗》,名声大振,人送绰号“郑鹧鸪”。他接过齐己的《早梅》诗,看到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  相似文献   

14.
刘尧汉先生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以下简称《新探》)的《引论》中一开头就说:“我这本小册子,旨在……论述中外学术界前所未知、前所未论的中国文明的源头。”《引论》在历述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如闻一多、周士一、潘启明和莱布尼兹、李约瑟等人均未弄清楚中国文明源头究竟在何处之“谜”后写道:  相似文献   

15.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笔者在偶然的机会中读到陈丽琳同志的一篇短文:题曰:“白日”与“白首”孰好?”(载《南充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读后颇感其说难信,所以,改易其题,以抒己说,并向陈丽琳同志及读者请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相似文献   

17.
一、《甲申岁弋闯志》辨伪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闯王陵”“李自成生平陈列室”内,有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展品,名曰《甲申岁弋闯志》。此志并《通山县志》、《程氏宗谱》、《九宫山志》及马镫之类,被视为李自成“殉难于此”的有力证据。展品原件墨书抄本,除标题“甲申岁弋闯志”外,正文十二行,约三百六十余字,末署“顺治二年乙酉腊万年掘录”;“民国元年仲秋八世孙麟安移录”。万年为何人?待考;民国元年为一九一二年,上距顺治二年(1645)已二百六十八年。易言之,此志是二百六十八年后的一个传抄本,整整相隔有清“享祚”的一个朝代,它把李自成死难于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七言诗起源新探》(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一文中曾提出,“七言诗起源于西汉的《郊祀歌》”,“《景星》后段12句七言宣告了七言诗的诞生”。我在该文中并认为“七言诗由新兴的三言诗与旧有的四言诗有机建构而成”。本文将就七言诗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再作些探索,望读者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9.
十七、王僧达 王僧达(423—458),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文帝以其早慧,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见《宋书》本传。按明远为临川王义庆国臣,僧达为义庆女夫,是二人得以文义相交而颇多赠答之辞。 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423)生。 《宋书》本传:“于狱赐死,时年三十六。”同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八  相似文献   

20.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