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的反封建意识分为焦仲卿对个人生活的绝望、刘兰芝对家长性格品质的反抗、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的否定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反封建意识都有各自的农耕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纵观萧红的全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给中国现代文学画廊留下了一系列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重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的“萧红式”女性,她们在“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寻求着人生的价值,表现出反封建和谋求女性解放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3.
《诗经》燕饮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生命意识觉醒后的周人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其追求之最高目标(追求人生的完美)的前两个方面:其一,追求自身的完美,将威仪与美德集于一身;其二,在横向上,以和为贵,编织庞大的人际和谐网络,使自己处在网络中央,从而左右逢源,创造美满人生.  相似文献   

4.
有宋一代,社会功利性生命意识和精神功利性生命意识的并存必然使得院画呈现出一种双向糅合的复杂模态,人物画坚守为政治礼教服务的传统,社会功利性生命意识依然强劲.而随着北宋中期日渐强盛的主情写意审美思潮以及随之兴起的文人画风影响,山水画和花鸟画则日益注重发挥其审美怡情作用,呈现出精神功利性生命意识逐步从社会功利性生命意识母体内部剥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生命意识是不同的,中国画的心物附会之"神气",由笔墨泻染而出。其具体表现在气与神会、意与笔合、有无相生的辩证融合之中。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庄子对此论述颇丰且有较多独到之处,形成他独特的生命意识。本文从生命形成的物质性、生命的时空定位及其意义、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及达观面对死亡等方面,对其生命意识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表现,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情感交流现象,其作为人所共有的特殊心理情绪,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具体到宋代隐逸词,其生命意识由自由之心、闲适之情、空灵之境构成。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考察文化,对宋代隐逸词三个层面的生命意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审美观照,从词作的深层意蕴中,探究宋代词人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9.
作为俄罗斯文坛“传统派”主将的拉斯普京,其创作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流露出一丝宗教情结,即“东正教救世”意识。作者把这种宗教意识完美的融合到具有俄罗斯优良传统美德的“老人形象”之中,可以说两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与震撼力。拉斯普京的宗教意识是与众不同的,它经历的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虽然鲁迅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赢利,但是他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追求完美,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出版信息资源,注意出版物的宣传展示,这些都表现出他特有的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是值得重视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在一个所谓文学终结的时代,有必要重提鲁迅杂文的诗意特征。鲁迅杂文最基本的诗意特征是对人的生存的解蔽、开启、领悟,对真理的言说。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杂文是另一个"文学终结"时代对文学的拓展,因此在数字化、图像化的时代,鲁迅杂文启示着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变态心理作了令人惊叹的剖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变态心理的类型和特点,试图阐释其形成原因、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文章指出,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作家个性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小说人物变态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对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层次探讨,从而具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和和谐的变态美。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媒与鲁迅杂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以来逐渐兴盛的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 ,为鲁迅杂文提供了最便捷最有效的生长空间。由于现代杂文同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的广泛而密切的依存关系 ,决定了杂文的报刊文件性质 ,从而让鲁迅以独具创造性的文体形式与表现风格 ,确立、发展了现代杂文文体 ,并使之达到成熟。于是 ,现代杂文因为鲁迅的执着探索和不断实践 ,以审美的艺术形式直指人心 ,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14.
"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组概念的提出缘于鲁迅关于传统文化的一段论述。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等关系,不能混同。鲁迅的思想革命以非文本性思想为革命的中心对象,因此鲁迅思想批判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鲁迅的思想批判几乎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其思想批判的对象和范围常常越出了单纯"思想"的范畴,也因此,"反封建"这个定语无法限定鲁迅思想革命的性质和范围。  相似文献   

15.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被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解读。本文欲从弥漫文本的虚妄之气息展开分析,逐步揭示作品的深沉意蕴所在。《伤逝》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实际上隐含着鲁迅对步入低潮的曾经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同时隐含着他对彼时彷徨无助的心境的深切表达。换言之,鲁迅欲借《伤逝》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对人生困境的切身感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即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青少年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和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共同目的都是关注生命中的积极因素,发掘生命潜能,从体验积极的情绪,重唤生命的热情;挖掘积极人格潜质,培养全面的人生价值;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热爱生活的氛围三个层面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新途径,鼓励学生成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明确生命价值,活出生命色彩的新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伤痛与爱抚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历史反思,揭示了现代中国国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庸俗化和回避死亡等沉重的民族痼疾,体现了鲁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20.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