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主要是指在儿童作品文本中体现出的、通过人物游戏所传递的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旨趣,并实现儿童内心愿望的精神。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幻想精神""愉悦精神"和"自由精神"。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具有快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的三性特征"。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为:通过"顽童""小大人""、反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游戏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蕴涵的笨拙与聪明、嬉笑与吵闹、虚拟与真实凸显游戏精神;通过语言夸张凸显荒诞美、语言颠倒凸显逆向思维、语言突转凸显惊奇,从而凸显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编创的意义在于: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所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延续游戏精神。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渴望自由游戏的。喜剧精神是主体的一种内在优越感和游戏精神 ,它蔑视一切阻碍生命力自由挥洒的禁忌与压抑 ,召唤人们去尽情挥洒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倾情投入并陶醉于自己喜爱的、能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文学艺术中的喜剧精神表现为一种文艺观 ,它是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3.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4.
儿童游戏·游戏文化·儿童文化——基于文化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学视野下,儿童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儿童早期社会文化学习的基本途径.儿童游戏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之中.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的文化就是游戏的文化,游戏的文化也是儿童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本质是严肃的"游戏".以游戏为特征的艺术,正是人类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包括三个方面:(1)游戏是人生命本能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意识的一种体现;(2)游戏是怡情悦性的心灵享受,是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3)游戏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文学的游戏中包含着更高的旨趣.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诗性主体.游戏一方面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另一方面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再一方面游戏构成主体进行批判和嘲笑的精神工具.庄子的游戏精神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文本的审美创造双重功能.庄子的“游戏”和康德、席勒、德里达的“游戏”概念在美学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寄寓着主体的自由意识,蕴藏着对现实的反抗、解构、颠覆、反讽和批判的内涵,同时还包含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潜能.所差异的是,庄子的“游戏”隐含着更多的幽默情怀和快乐趣味,更富于美感和自由创造的张力,因此,也更是一个富于美学和艺术内涵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文艺小报的先驱和市民文学的转捩人物李伯元,所办《游戏报》既是一份经营性、娱乐性小报,也交织着李氏道德劝惩、政治改良的精神诉求;作为“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游戏报》实现了“游戏精神”与“道德劝惩”的有机统一,这对于当今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包含四个本质特征:自由、自主、体验和创造.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束缚了教师游戏精神的展现,影响到诸多教育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应视形成游戏精神为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历练,坚定美好纯真的教育信念,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呈现游戏精神,感受职业幸福,形成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9.
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纲要》倡导的核心理念,幼儿园游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儿童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自由的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一切,个性、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对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评价需要教师通过游戏观察来进行,在游戏中观察儿童的行为,能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的潜力,因此,观察是教师指导与评价幼儿游戏的前提与保证,游戏观察需要专业的支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与具体方法能帮助教师在专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游戏之卜是占卜在当代文化中一种突出的表现形态,是人类卜精神与游戏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一种结合,在精神层面上更偏重于体现一种游戏精神,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和特征。游戏之卜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宗教之卜和迷信之卜,它以文化的延续、游戏性生活方式以及以人的某种日常生活感性行为气质的养成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当今热销的女性时尚杂志在广告商品信息的同时,自身也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文本传递出“建构的意义”,即传统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性别成见与正在进行中的时尚性消费主义,这二者作为时尚杂志这个巨大消费符号下的双重隐喻,通过深层意义的建构,被置于时尚杂志内部。  相似文献   

12.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13.
青年文化的“差异”特征决定了其在消费社会中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但是,中国的教育与媒介文化使得中国青年的消费主义更具有后殖民的可能性。在权力的霸权压制下,中国当代的青年文化呈现出全球化想像与模仿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阐述了WTO对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及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相应战略措施。研究表明,WTO对我国期刊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国企业和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原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期刊的办刊规模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应对这些影响和冲击的有效措施就是大胆进行相关的结构调整。具体措施为:以建设“期刊方阵”为核心逐步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办刊效益为核心逐步优化技术结构;以提高刊物质量为核心逐步优化稿源结构;以提高办刊活力为核心逐步优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因其扬弃了单纯的"使用价值消费"狭隘性,从而直接促发了消费主义观念的出现和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具象性符码所带来的影像表现力由于能为商品附加更多的象征意义,使得媒介必然与消费主义不谋而合,共同带动大众文化的新发展,社会的整个大众文化形态也由此出现了商业逻辑主导下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6.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开始在全球蔓延,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消费主义全球化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重庆城市居民的调查研究,归纳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了解科技期刊所涉及的常用标识的辨别与用途 ,可以使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校对时对期刊有一清晰的轮廓 ,同时也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系统的认识和总体评价 ,从而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科技期刊的常用标识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增进科技期刊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女性要求解放的声音历来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之中,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大特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报刊记载了这一特征。潜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则是按照男性的观点来塑造新女性。在男权社会,女性声音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影响的,而辛亥革命时期的男权社会,通过缔造"母性"和"救亡"两个神话来形塑当时的知识女性,亦影响着其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女性报刊的集体发声。女性的声音自然地融入民族国家构建的话语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意义,那就是为中国女性奠定了其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但女性报刊终究未能创立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说明了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女性报刊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声音",知识女性就应该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用自己的话语模式发声。  相似文献   

20.
解析《美国悲剧》中消费主义的社会层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关于消费主义理论和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从消费语境下日益凸显的下层群体和上层群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层与上层之间的越界与排斥等视角解析<美国悲剧>这部公认的伟大作品.旨在探讨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层化作用.研究认为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想意识是加速美国社会群体层化的深层根源.其负面影响对如今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仍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