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学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3)
词语的意思往往有正反两面,学者讨论的时候,常要谈到其所表现的矛盾的对立与转化。当然,不一定是系统的语言哲学,也不一定要用哲学上的术语,但对语言的运用、对修词或翻译,都是关系很大。所以本文就词语意思的正反、怎样转化、怎样应用,这几方面作初步论列。(一)词义怎样发生正反对立的现象在语言的运用上,词义正反的转化,无论汉语、英语或其他语言中,都很重要,尤其是汉、英等分析性较大的语言,词语对上下的依赖性较多,词义的对立往往随语境的 相似文献
2.
韩学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7,(2)
不说反义词,而说词义正反,因为不仅不同的词表正反两义(反义词),而且相同的词也有正反两义的(同词反义),在语言和心理上它们还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谈“词义正反”,以便兼论。词义正反,用得恰当,灵活有力;有时正反相通,妙若天成;有时正兼反义,溶二为一;有时正反同列,或并或偏。但是,如果学用不当,有时发生误解,有的造成悬案,有时执著支节,有时竟成谬论,只是武断。原因在于词义正反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黄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旨在论述英汉互译时碰到的一个使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正反表达法。讨论了常用的译法,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采用此技巧,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何九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一、翳桑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杜预解“翳桑”为“桑之多荫翳者。”新编《辞源》(2512页)和徐中舒的《左传选》(116页)主此说。清代的江永、王引之认为翳桑是地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29页)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661页)主此说。今人陈其猷则认为“翳桑谓枯死之桑也。”(《吕氏春秋校释》897页)我赞同陈先生的解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祝注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6.
陆勋林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99-101
语义成分分析是一种解释词义的语义学方法。不同语言的词汇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其语义结构具有共性:即词义由意义成分组合而成。意义成分的组合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导致跨语言词汇对应或部分对应现象。对应词具有对应的语义成分,部分对应词的一部分语义成分对应;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目的语词义可能在母语中缺失,词义缺失现象能被借词取代,外语学习者还能用母语词组或短语表达缺失的词义。 相似文献
7.
甘民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一) 一个词的普通词义和专科词义有无区别?在词典中其释文是否应当有不同要求?研究这些问题是词典学的任务之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许多词,它们由于各自的特点,构成了不同的词汇系统,互相对立,互相制约,共同处于一个语言体系之中。这些互相对立和制约的词汇系统并非静止不变,它们经常变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产生了交织在一起的种种 相似文献
8.
9.
近日,在上党老区——山西省壶关县,发生了两则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发生恰似一曲正反变奏曲,耐人寻味,余音不尽。第一则故事的名字叫: 杨小肥“认死理”岁近花甲喜入党 主人公——杨小肥,壶关县常行乡罗掌村人,现年58岁,从事个体理发生意已有40年历史。早在60年代初,25岁的杨小肥就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在 相似文献
10.
《市场瞭望(下半月)》2007,(9)
哈根达斯 Haagen-Dazs正方:哈根达斯不仅仅是一个冰激凌品牌,也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哈根达斯在进驻前一直为福州人所翘首以盼,而在进驻东方百货的一楼后则是门庭若市。虽然它不菲的价格一直被人所诟病,但是依然人潮滚滚,拿着叫号牌默默等待也在所不惜。哈根达斯独特的情感营销决定了它的销售的成功。"爱我,就带我去吃哈根达斯",这句广告语让哈根达斯像爱情流感一样在中国年轻人中蔓延开来。哈根达斯把自己的产品与热恋的甜蜜连接在一起,吸引恋人们频繁光顾,而哈根达斯也因爱而贵。 相似文献
11.
古籍申的一些词句,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对其中的个别字词的拿捏直接影响到对句意的理解。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论语·述而》中的“暴虎冯河”和《醉翁亭记》“太守醉也”的“醉”进行了训释。 相似文献
12.
李计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82-84
文章主要讨论了汉语词义演变中的词义同化现象。词义同化是传统词义演变理论涵盖不了的一类特殊演变方式。词义同化依据词形变化与否和同化方向大致可分为六类 ,同化的方向与词语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文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
一、词义适用的范围有大小(一)课文内容有的词义适用的范围大,有的词义适用的范围小。如“船”,包括木船、机帆船、轮船、油船、破冰船等一叫船,概括了各种类型船的共同特性,它的词义适用的范围大;“木船”具体指用木料做成的船,排斥丁用金属、橡皮、水泥等做的船,词义适用的范围小。又如“学校”泛指各级各类学校,词义适用的范围大,“中学”专指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词义适用的范围小。辨明词义的范围,对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黄金贵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近年猎阅一些古汉语训诂专著和文章,觉得有的从方法到结论都很成问题。兹选两条词语,予以辨正,并借此提出目前古汉语词义诂释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通病。是否得当,祈请行家和读者们审鉴。辨“所”有“时”义徐仁甫《广释词》卷九列“所——时”一条,曰“所犹‘时’,时间代词。”(按:当称“名词”)黄灵庚《古汉语词义琐记》曰:“所字古训有时义”。陆宗达等《古汉语词义研究》更说明“所”有“时”义是“从时间到空间的引申”。诸家都 相似文献
16.
17.
周瑞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
英语词义复杂多样,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变化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范畴等级理论、隐喻理论以及认知域理论等阐释了英语词义的特点。词义的多样性源于词义的不断变化发展,而词义变化发展以及词义层次性的内因是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是人类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词义概念化的过程也因其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显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65-69
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均存在着不确定性.歧义与笼统、模糊和非典型各自描述词汇语义学所研究的不确定性,它们相关而相异,常常被人们混淆而误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特性进行仔细观察和重新定义,并分析其成因,使之范围明确,各司其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文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5)
一、课文内容有些词的意义是交叉的。词义交叉,是指有些词的意义适用范围有相同的、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如“学生”和“共青团员”,“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不是。“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是“学生刀,有一部分不是。近义词也有词义交叉的地方,但它们不同于“学生”和“共青团员”,因为近义词有时可以互相代替,“学生”和“共青团员”就不行。词义的交叉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辨别清楚词义交叉的关系,对于弄清词义,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尹康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92-96
无厘头这一粤方言的俚语词汇已经成为一类港产影视甚至一种文化的指称,要研究这类影视、这种文化,对无厘头做出相应的阐释是不可少的前提。而经考证,文章以为可做这样的阐释:无厘头源于广东广佛地区,基本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做事没头没尾或缺乏针对性故而令人难以理解,但如果细想一下,又可隐约觉出其中包含着某些真实或者道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