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呐喊》、《彷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也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但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 鲁迅小说的这种艺术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 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悲剧集中在以觉醒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以被动自守为特征的劳动群众悲惨命运为题材的作品中,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喜剧性作品在以卫道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封建权势者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而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融合的典范作品则是以不觉悟的下层群众为题材的作品。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他  相似文献   

2.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3.
余新明新作《〈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运用空间理论和叙事学方法来审视鲁迅小说集《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质,并从文学建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深刻剖析小说叙事与空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小说文本背后潜藏的艺术原创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故事新编》人物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后期创作心理的反映,承袭着《呐喊》、《彷徨》时期以来一贯的忧愤深广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本文探讨《故事新编》中三种类型的人物在鲁迅特有的否定式否定思维方式下,其喜剧性风格带上的复杂而深潜的悲剧色彩,阐述鲁迅在塑造人物上的主观个性化把握。  相似文献   

5.
“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吴延德两本薄薄的《呐喊》、《彷徨》,几乎是鲁迅一生所创作的全部小说史,然而这却是一部令人颤栗的悲剧史。这不仅仅是“须听将令”的悲怆的“呐喊”,更是情感积贮的奔涌;也不只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悲剧、喜剧等本是戏剧文学的分类,但从广义来说,也可用来概括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本文拟从这方面谈谈鲁迅小说的特点.《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除个别篇目外,按题材性质和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和悲喜剧作品.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7.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如果没有《〈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在鲁迅研究界也许只能是一名小卒。1982年,更确切地说是在1985年,小卒终于过河了。这一年王富仁在《文学评论》上公布了自己在鲁迅小说研究中所取得的比以前更加完备的重大进展,提出了“《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命题。为鲁迅研究消得人憔悴的这位现代文学博士,顿时连同他的命题一起,成了鲁研界,甚至是整个文学研究界的热点。热情赞美者有之,斥之为离经叛道者亦有之,更有汪晖、钱理群等人以自己气势磅礴的理论和现代色彩强烈的研究成果宣布了王富仁所惨淡经营的系统的陈旧和浅薄。这位“乡下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呐喊》与《彷徨》两个集子中,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性作品。从材料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和感情抒发三个方面谈谈鲁迅悲剧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人间悲剧”—作为鲁迅、《呐喊》和《彷徨》集主体的一组悲剧性小说开始的,这是它永恒的骄傲。人们承认这个事实,但还没有深入地探讨在这个事实里蕴藏的丰富的、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对鲁迅小说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建树的研究,但在鲁迅小说悲剧性这个特定的领域还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开拓。本文试图作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3.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的分析必须将重心放在对悲剧人物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发掘上,放在对悲剧人物同情心的发生根源的考察上。本文围绕着鲁迅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围绕着鲁迅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为他的价值与为我的价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重新对《呐喊》和《彷徨》的悲剧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是《呐喊》、《彷徨》大多数小说叙事的焦点。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 ,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 ;先驱们“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 ,使鲁迅感到了置身于荒原的孤单。这种荒原意识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呐喊》、《彷徨》的廿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在中外小说创作史上,象鲁迅这样经常、熟练、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构思情节,塑造典型,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是罕见的。巴金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以及他翻译的好些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16.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思想基础是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现实基础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现状。该体系发端于日本留学期间,到《呐喊》、《彷徨》时代基本形成——《呐喊》、《彷徨》就是这个思想的艺术结晶,并且随着鲁迅世界观的不断发展深化而日趋成熟、丰满。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时鲁迅与他们一起经常讨论的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茅  相似文献   

18.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站在作品背后的作为先知者和青年思想导师的鲁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