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的日本,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代。这一社会转型的出现,一方面是日本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18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发生巨大变革的结果之一。当时迅速发达起来的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在美洲及非洲争夺殖民地,而且进一步向“远东”扩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理想信念的实际状况 ,并以此出发概括了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反思建国以来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文章认为 ,社会转型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建立精神家园为宗旨 ,以日常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为基础 ;要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要注重针对性 ,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形式生动 ,内容新颖 ;要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新加坡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其中.思想道德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极具特色,其成功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为:政府重视道德教育;立足本国国情,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把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道德教育途径的社会性;以法律促德育,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当前 ,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关键是要落实与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我国现阶段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道德教育层次性的不力 ,甚至缺失。因此 ,应从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内容层次、方法层次等角度入手 ,以求道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变革,社会资源分配规则的重大调整,必然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出现了重新分化组合,获利与失利、平等与不平等交织,因而能否保证转型时期公平与效率的实现以及如何保证其实现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也是我们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7.
8.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总要求和主要任务都强调了道德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公民德性。文章分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并反思我们对其内涵的已有理解,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理念和本质特征三方面论述了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11.
政府信用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中能够履行契约而取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政府信用局部缺失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要不断强化信用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风建设,强化政府监督,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政府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弱势群体,是做好救助工作的基本前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支持与保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一些政府官员道德败坏是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最为突出的三方面社会环境问题,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为公民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行政决策的伦理标准,内蕴着关怀全体公民福祉的道德价值,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首要伦理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诚信水平,为公民道德的发展塑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政府官员的道德形象对公民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官员应成为普通公民的道德表率;民间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广阔领域,应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推进公民道德发展中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公共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存在着社会整合机制的削弱、文化的分裂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与紊乱等现象 ,使整个社会面临着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和谐与竞争、自由与规范等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此 ,在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及其战略选择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着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本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这一特质必然使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两种选择:“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专才教育”隐喻了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个人的法律权利,它的不足之处是“通才教育”中整全视阈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特定政治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梳理当前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主要范式———“实验社会心理学”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揭示其与本土“历史—社会现实”的疏离状况,进而对其本体论的缺陷进行反思与批判,探讨以消解疏离为目标、以“本土(化)社会心理学”为基底、以“社会转型”为基本背景框架与研究内容、以本体论的重构为切入点与着力点的大陆社会心理学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转型的视角对社会建设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研究此问题的目的较为单一,那就是为了推动转型期社会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国外的研究则倾向于对该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先入为主"的观念较为明显,有时甚至将此问题意识形态化。鉴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不足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Peter J. Che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9,54(3):285-304
In 2017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undertook a national survey to determine public support for the legalis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This raised concerns the ‘plebiscitary' act may create harms to two groups: LGBTI people and those religious people with strong attachment to heteronormative marriage. Justifying the process, the Government advanced the possibility of civil dialogue generative of understanding. While instances of hate speech in public spaces were reported, this paper examines comparatively private speech during the peri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osts to relevant Facebook pages, this analysis found opponents to same‐sex marriage were more highly mobilised online, and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 of online debate for and against the proposed changes. Importantly, while uncivil and ‘hate' speech were part of online conversations, the overall quantum of this uncivil discourse was lower than many feared. Additionally, the process did not generate considerable democratic dialogue around policy alternatives and rationales, particularly among ‘Yes' campaign supporters who were more homogenous in their acceptance of dominant campaign framing of the issue than their opponents. Significantly for ongoing public debates about public values like educational acces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opponents to change focused their arguments against same‐sex marriage around a subset of unrelated issues: free speech, religious freedoms, and diversity in public schoo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