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识音  邓珊 《创新》2009,3(5):81-84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解决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有了深厚的人文依据和理论支撑。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必将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两型建设”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三大核心理论,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理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理论。最后,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对中国“两型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7年11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圈内1+8个城市之前的交流和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各城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带动整个城市圈实现自我完善与大幅跨越。然而由于时间较短,层次较浅,目前政府行为仍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非理性因素,且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一体化。本文在调研的实践基础之上,拟通过以两型社会为研究背景,从法学的视角对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的政府非理性行为予以评估,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理论的现代性反思启示我们更关注现代化进程的转型社会风险。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风险叠加,中国进入高风险时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核心,也是难点。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权利脆弱性成为社会风险的薄弱环节,市民化的进程关键是权利的完善。风险社会理论视阈下农业转移人口权利脆弱性研究,为此群体权利建构和完善、实现市民身份转化、治理社会风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洪运 《社科纵横》2010,25(7):56-5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既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具体有农民工参保难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婚姻家庭不和谐与计划生育管理难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及家庭养老负担大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以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型农业”功能演变及其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两型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把两型农业简单地看成生态农业或者循环农业,掩盖了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丰富内涵。分析了农业的功能及其特征,探寻两型农业的功能演变,发现其演变历程具有诱致性特征,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实质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联合性。要建设两型农业,需要定位两型农业的功能:要增强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要释放两型农业的功能: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并重;必须重视建设农业现代生产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姜利标 《创新》2011,5(1):95-99,128
至今,学界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阐释颇多。处于现代新时期的时间点上,解析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概念,然后从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社会运行的机制和社会运行的逻辑及推演原则四方面揭示著作中隐含的社会逻辑,从而条理化地透射出著作所隐含的社会的真正内涵,将著作的阐释开阔到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创新》2009,3(5):13-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应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社会传统上是乡土社会,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它已经展现出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从社会自治、政府职能和法治秩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价值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海丽 《创新》2010,4(3):30-33
秩序是政治生活基本的价值,供给秩序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服务型政府是公民本位的政府,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但是,惟有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才能发挥正向功能,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多层价值。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价值和效用,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努力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Civil Society spaces provide citizens opportunities to frame their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voluntary interest groups and organisations set to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 west, historically these interest group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thought that assisted to forge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emerging bourgeoisie. This paper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India begins with a thematic perspective and reviews the challenges that emerge as a result of the demands that emerge within the civil society space. The paper considered three broad range organizations for this review such as the Narmada Bachao Andolan (Save the river Narmada Campaign); National Alliance for People's Movement (NAPM); and the 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SEWA). The authors see civil society as a conciliating place—where individual interests appear to mingle with societal requirements while providing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to the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expression of concerns aroun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ights.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政府承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我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 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 得较大进展,但现有农业政策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的限度日益显现。有鉴于此,急 需构建一个政府调控和引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的分析框架,在其中,政府需要界分与 市场、农村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为边界,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 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能的“兜底”特征;而且,政府在构建市 场/社会运行的基本制度、匡正和补充市场/社会失灵、培育市场/社会主体等职能中需 要进行逻辑先后排序。应用这一新分析框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 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注 重对农业生产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基于城乡一 体化要求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市场?社会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quires that the governmen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icies characterized by state intervention and government leadership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as well as balancing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now clearly leveling off. Given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eatur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guidanc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framework, the government must clearly defin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its activities and those of the market and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le fully respecting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he market i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ural self‐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ercise its power as a backstop. Further,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stablish a logical sequence for government functions such as formulating the basic operating system of the market and society, correcting market failure and social dysfunction and cultivating market/social entities. To use this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ts regulation and guidanc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reform the basic rural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ystems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arket entiti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marketization. Furthermore, it needs to construct a basic urban‐rural integra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actor, carry out innov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society and fully mobilize the social forces to take par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affairs. It also needs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thorough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8.
欧阳静 《社会》2009,29(5):39-63
乡镇政权运作的悖论在于其形式上的科层制设置与实质上的非正式运作,这不仅体现在权力运作的技术和策略上,更表现在乡镇对自身结构的转换上。本文以桔镇为典型个案,通过桔镇政权的职能与机构的组织配置以及“财”与“政”的运作,清晰地展现了乡镇政权非正式运作的实态,进而透析了其非正式运作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乡镇政权的非正式运作源于乡镇的一种“上下之间”的独特处境,即乡镇既位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型科层制之下,又被置于一个非程式化的乡村社会之上。这种处境使乡镇嵌入三种关系之中:压力体制与科层体制的关系,压力性任务与资源匮乏的关系,以及程式化科层组织与非程式化乡村社会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的存在使乡镇政权组织必须在压力型体制、科层制和乡村社会的胶结状态中寻求自洽的生存之道,并最终型塑了乡镇政权运作的逻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如果站在以前旧发展模式的角度,北京的城市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没有多少发展空间,结论自然就是控制人口规模;但是如果从开放条件下北京城市发展这个大背景之下进行考虑,就不是控制人口规模,而是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