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蒙德尔—弗莱明模型及“三元悖论”理论,对中国货币政策效用进行了解析,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效用,需要进行三个层次的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及内部组合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优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房价水平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数量型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房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数量型工具对房价水平影响显著,而价格型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对经济增长进行调节,通过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能够在调控房价的同时兼顾我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从央行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极大值原理,构建央行效用的动态最优化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经济主体行为对其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长短,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度大小。第二,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相反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商业银行更重要。优化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三大经济主体行为,能够有效提高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政策的实现工具之一。本文从税收制度变迁角度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税收制度作用模型,揭示了税收制度变迁在我国税收收入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框架下 ,分析了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货币当局应采取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固定汇率制 ;同时 ,结合我国实际阐明了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效应 ;最后 ,提出了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政策选择问题。对于中国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应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作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应选择中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芒德尔分析了开放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政策条件 ,描述了政策工具和目标的相互制约关系。财政政策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属于不同的政策工具 ,作用于不同的汇率体制和市场类型。固定汇率体制使财政政策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 ,而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体制下更有效 ,货币政策、汇率体制和资本流动不能同时成为稳定性政策目标 ,是当代开放经济体系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例如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不断涌现,机构设计和政策协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新常态经济下,对于货币政策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与共识?通过文献分析,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主要观点。研究表明:在传统货币政策目标外,金融稳定、外部稳定等目标越来越受到关注;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危机过后,是否需要保留非常规货币工具存在很多争议;为应对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新变化,重新对机构进行设计和加强政策协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时利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运用这两种重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种工具便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文章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组合类型入手,研究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强化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必须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政策工具的协调、政策时效的协调、政策功能的协调以及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控制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正向公共财政模式过渡,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现阶段,应该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从而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稳定价格指数,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理论及对我国治理通胀的启示王薛红一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协会第80次年会上的首席演说《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一篇反映货币主义政策观的经典论文。文中弗氏追溯了对货币政策效用的不同看法,尤其提及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氏构造了Md=k·p...  相似文献   

13.
为遏制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美联储在使用传统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的同时,不断创新,丰富了其货币政策工具及操作手法的内容。主要对这些政策工具和操作手法进行介绍,并从总体评价这些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如人意,表现出许多非有效性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关。通过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阐述了两者的相关性,指出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与健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如利率和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不畅,货币供应量比较高等。提出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存贷款计息方式,协调商业银行与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行系统内票据,代理客户投资商业银行间市场等建议,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货币政策内在传导机理的表现方式可根据传导主体行为,传导发生的市场环境及传导发生作用所借助的变量分为三种情况。货币政策行为传导是指中央银行与微观经济主体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货币政策市场传导则侧重于不同市场对主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反应;货币政策变量传导则完全揭示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变量、中介目标变量和最终目标变量的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可以选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类是特殊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间接和直接的信用控制;第三类是其他辅助性政策工具。而从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来看,今后中央银行要减少和改善特殊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加大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适当运用其他辅助工具。由此看来,一般货币政策工具应该成为我  相似文献   

17.
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上层建筑,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完成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确立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适用。在分析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一些制度上和操作上的问题,并通过对各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功能的分析,阐述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提出了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适用必须以提高中央银行法律地位为前提,并对我国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取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效果出现较大偏差,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不畅和效应降低,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改革滞后、货币市场的不发达、现行投融资体制缺陷以及企业资本金的构成和经营状况的弱化等.为此需要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来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上层建筑,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完成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确立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适用。在分析了我国国 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一些制度上和操作上的问题,并通过对各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功能的分析,阐述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提出了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适用必须以提高中央银行法律地位为前提,并对我国中央银行地位的  相似文献   

20.
“链式”传导方法是一种比较静态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这一方法,以银行不良资产为导因,分析其对我国近期宏现经济和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可称为“银行业不良资产对经济的传导链作用”,银行业庞大的不良资产是近几年金融机构信贷萎缩、非国有经济投资减缓、通货紧缩等现象的主要起因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宏观货币政策传导失灵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