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一体”文化认同核心、确立“多元”文化并存共识,切实发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构筑边疆文化安全屏障、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等重大功能,为此,应着重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内涵、注重培养其优秀人格、建立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创新机制等方面探索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迎新春、辞旧岁,在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海内外同胞爱国爱乡之心,加深华夏儿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之情,增进全球华人文化艺术交流,表达全球炎黄子孙共筑祖(籍)国繁荣昌盛大业的豪情壮志和盼望祖(籍)国统一的美好心愿为主旨的“首届海内外华人书画大展”暨“杰出华人书画家作品展”,2003年1月26日在南京博物院隆重开幕了。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观、“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和厚德载物的价值观,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所坚持的关于“意义”的理念,它是民族文化之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最稳固的元素。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核,它通过确证民族文化的分享方式、相互关系、基本立场、发展目标、续生价值来展现其超越自然必然的价值旨归,并最终探讨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对当前思索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地位、价值理性、担当作为与独特贡献等诸多重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妨碍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从而强烈冲击了他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他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干扰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认知和体认,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和行为取向西化,经典文本阅读被消解。要重建中华文化认同,就应当着力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倡导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促进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和再发现。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理论与临床自信的基础。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源于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顽强的生命力、源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源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源于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源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提高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通过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互嵌式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边疆的治理效果,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加强文化整合,把民族文化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以中华文化指导和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强化对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增量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纳能力、推介拥有民族文化精髓和特色的中华文化于世界等措施,以此强化并保持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边疆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和统一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从文化认同视角看,受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凝聚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海外移民传承着中华文化,并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荧屏上出现了一系列以海外移民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其中的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共同体叙事”“根性文化”以及“家国想象”是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所在.近年来,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加强对台湾意识形态渗透,且“文化台独”势力在台湾地区愈演愈烈,企图将文化体系的认同剥离上升到政治体系的认同剥离.闽台文化对台湾地区政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即使两者存在歧异性,但是闽台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通过“三大发扬”加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走向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指引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全球交往视域审思人类文明进程、以传播动能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文明视野提升中国形象海外能见度,形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多元动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文化自信自强内蕴、追求文化间“重叠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话语精髓。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向度建构、话语场域的多维契合性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内核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的生成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性力量、系统性力量、过程性力量相结合,成为有效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动力结构。发掘“复兴中华文化话语权”资源、注重“世界文化共通性”阐释力、回应“中国特色、世界共性议题”的关切,有望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安顿、心灵休息之所,是安身立命之道.国学文化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关于精神安顿、心灵休息的文化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关于和谐的思想、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关于仁和礼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奋斗精神、宽厚待人、"三不朽"精神、"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忠恕之道、大学之道.它们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加以审视并发展创新.由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要弘扬的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化,其中以近代到五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型文化为重心,而不仅仅是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不仅仅是汉族文化;"共有"精神家园不能片面追求"特有",而是有一个文化价值底线,这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基本理念的认同,对做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要求和操守的认同;认同并光大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在精神家园的层面落实中华文化的价值,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场由经济、科技力量悬殊而导致的文化上的认同危机。通过解析文化的构成可以发现,从文化层面适时倡导中华文化价值观重构,以具有历史血脉与当下联系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提升中国在中华文明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文化软实力,是化解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心理特征与行为价值规范特征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它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指引着中国人的价值行为选择。遵循共性原则、主体原则及前瞻性原则,以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事、对精神的态度可初步构建起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稳定内核,并从文化维、民族维、地域维三个维度构成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与公众的世俗生活紧密相关,它不仅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作为意识形态中介还承担着隐形的教化工作。河南卫视国风晚会让传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河南卫视晚会古今相依,利用同根符号唤醒自我认同;其二,河南卫视通过前沿的技术加持,在沉浸互动中助力角色建构;其三,将文化作为真正的主角,流量让位文化更让位于人民,通过文化仪式促进类化区分。因此,传统文化的“破圈”需要创新传播策略,首先是创新制度,充分竞争能者上;其次是创新叙述,打造共通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医科大学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理解浅显、学习动力不足、认知途径单一等问题。高校应通过开展“滴灌式”日常思想教育、强化“共性”和“特色”文化内容、搭建“立体式”教育模式、优化“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建立“专业性”教师队伍等实践路径,推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台湾社会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歧异: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认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仅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出现过混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文化已超越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台独"顽固分子甚至故意抹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台湾文化是"新生文化";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与政治、与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认同中华文化不等于认同"中国"、"中国人",更不等于认同"一中原则"和"两岸统一"。总体来看,国民党、民进党都对台湾文化有"自身特色"和"优越性"不持异义,但在总体认知上还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实现从“自在”向“自觉”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必然。实际上,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碰撞交融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史。中华民族认同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民族观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一统”思想、“用夏变夷”、“华夷一体”等观念和“仁”与“礼”等精神是古代各民族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意涵和多样化的外在体征,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则促进了中华文化认同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贵州民族刺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彩贵州”的文化底色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能量。基于共同体视阈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和解码民族刺绣的共性文化基因,对于保护中华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及构建中华文化高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