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里所指的“基础组织”包含了但不局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关系即通常所说的“经济关系”,而遍及了人们在全部社会生产中所形成的全部生产关系。它包含着同时并存的人的生产关系,物质生产关系和精神生产关系这三重生产关系。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基础组织是如何制约个体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形成了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同时并存的思想 ,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又发展了这一思想。依据马恩有关的论述 ,在未来共产主义时代的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主导生产关系 ,将不再是经济关系即物质生产关系 ,而是精神生产关系 ,包括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资源也将成为未来共产主义时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资源 ;那个时代的主导价值取向将随之由现在对物质资源的追求转为对精神资源的追求 ,资源公有以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将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物质文明?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物质文明,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把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马恩全集》第26卷(1)第296页)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物质文明应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目前一些同志对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没有异议,但对是否同时也包括了生产关系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三种不同含义的关系。深刻揭示和认识它们之间三种不同含义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种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紧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是从生产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生产的社会属性来理解的。我们知道:生产力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则是反映人们在物  相似文献   

5.
通常把哲学基本问题理解为两个方面 ,问到“能否认识世界”就结束了 ,这是不够的 ,因为改造、创造世界是意义更加伟大的活动。哲学基本问题还应包括第三方面 :精神能否转化为物质 ?或精神能否创造物质 ?这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规律 ,这样才能全面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一理论,对于全面理解社会生产,搞好三种生产的动态平衡,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一、全面生产是三位一体的生产 现实生活的生产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包括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全面生产。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人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存在、直接需要的局限性,生产的动力不仅在于肉体的直接需要,而且在于超生物性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出自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人在生产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后来在《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概括了全面生产的内容,包括直接生活的生产和精神生产,而直接生活的生产又可区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与人类自身的生产(通过生育)。这里,马克思明确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并列,作为全面生产的三个方面,深化和丰富了《手槁》中提出的“全面生产”的概念。 全面生产并非简单地一分为三、三种生产相鼎立,而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三种生产是统一的社会生产系统,构成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哲学含义上来理解生产,形成了全面生产的理论。“生活的生产”处于基础地位。把物质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作为其有机组成的生活的生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运动的展开过程。“精神的生产”是以生活的生产、尤其是以其中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同时又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是非商品性和商品性的统一。“社会关系的生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关系生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江丹林在1992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证。文章认为:从性质上看,交往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交往是与生产相对应的范畴,它与生产关系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而“交往形式”、“交往方法”、“交往关系”这三个范畴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生产关系,因此,交往与上述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产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使物质生产得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必须结成特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我们对于生产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只停留在与所有制相联系的关系的探讨上,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从新角度来探索这一问题,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当代社会变革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有两个方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共同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各个社会共同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立在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对这一规律在各个社会的具体表现的阐述,也是对这一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部分,体现的是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精神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物质生产力及精神生产所体现出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发展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呈现出知识经济社会的初露端倪,它在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迅速地推动社会精神生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恩格斯认为应该是生产、交换、分配三个方面。而斯大林同志则把生产关系概括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显然,关于生产关系,斯大林同志的定义较之恩格斯的多了一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减少了交换。我很赞同孙冶方同志的意见,这一多一少是不妥当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说这一多一少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把所有制关系另列一项,硬从生产关系三个方面中把所有制抽出来,这就不仅割断了所有制与生产、交换、分配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理解近几年有些分歧,但是,总的说来,还是坚持了传统的看法,即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其实,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和思格斯原意的.查其来源,这个观点是从斯大林开始的.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写道:“可见,生产、生产方式是把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产关系两者都包含在内.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2页)在这段话里,斯大林是  相似文献   

16.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3,(5):97-106
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唯一基础,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讲,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强调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这对于揭示政治运动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却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也不能深刻揭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宽和更广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有关生产目的的文章,多从生产关系方面加以论述,这种分析,对于揭示生产目的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性质和社会生产的本质,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对于生产目的的分析如果仅限于此,不大容易分析透彻,尚未能全面把握生产的全部属性。在社会生产中,生产目的不是单一的,除了生产关系方面的生产目的外,还存在着社会再生产角度的生产目的,这两种生产目的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生产的阐述。弄清两种生产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每一个具体社会形态下的生产目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产力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精神生产力正上升为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劳动力开始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直接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重心;合理的先进性,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现代生产力社会化的国际扩展成为重要趋向。现代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保险收入、知识与能力收入、资产收入“三分天下”;所有权方面出现了多层次、多侧面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交织与重合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