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国际公关》2014,(5):50-51
正所有企业都在讲故事我们早已过了那个凭粮票换取商品的时代,也过了那个疯狂追逐名牌效应的时代,在自主选择产品的年代,人们更倾心于聆听品牌背后的企业文化,她内在蕴含着怎样一段故事。正如CCTV《品牌故事》所述:一个品牌记录着一段历史,展现一个企业的核心实力;一个品牌承载着文化价值,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魅力;一个品牌代表着强大实力,展现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传统国内品牌,故事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高下立见,只有文化的新奇展示,无论北京还是伦敦,无论文化古都还是奇妙岛屿,都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着各自的历史、文化以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北京历史名园是历史留给北京城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造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文章总结了北京历史名园所展现的几大特点:一、和谐理念;二、对自然、祖先的敬畏;三、传统的孝道观;四、“以耕织为本”。并探讨了其中蕴藏的深厚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4.
王蕾 《中华魂》2014,(22):6-7
老字号的文化是一个立体体系,包括老字号世代相传的精品绝活、职业道德,也包括店招、牌匾、标识等一系列的标志物。建立一个老字号的文化体系绝非一事一日之功,北京老字号就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有许多包含着深刻的涵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周恩来较早认识到了老字号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十分注重保护北京老字号的立体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娱讯泛滥而文化熏陶不足,是时下我国真人秀节目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北京卫视真人秀节目《传承者》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电视荧屏上的一股清流。它通过借力大众传媒传承文化、故事元素增添真挚情怀,充分展现了一流媒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盂定傣族有着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并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用和影响着本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孟定傣族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瑞英 《东方论坛》2007,(2):38-43,53
作为巴蜀文化精英,李劼人、沙汀、周文、艾芜、罗淑等这些眷恋着也以批判的眼光谛视着自己乡土的巴蜀作家,各以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作品人物展示、张扬着巴蜀不屈的生命意识.他们的乡土小说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画廊,如横行无忌、油滑处世的地方官僚、军阀;豪侠仗义、粗犷蛮野的袍哥、土匪等,这些强势群体以其带有浓郁巴蜀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展现着让人钦佩的生命激情和令人瞠目的无法无天,充溢着蓬勃张扬的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8.
咪拉 《北京纪事》2009,(4):51-56
有人说,北京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在皇城气质渐去渐远的时代,北京本土文化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地方文化,在这里开拓疆土、扎根、成长。饮食业便是最好的例证。改革开放30年,从粮票时代到现钞买单,从公私合营到民营餐馆,从北京本地小吃到八大菜系,北京人用嘴巴亲口品尝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比饮食业更能让老百姓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由1978年的211元增加到2007年4934元,增长22.4倍,食品消费也田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餐钦业的飞速发展,北京人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更追求,外出就餐的品味和质量。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1174.7元,比1992年的111.5元增长9.5倍。  相似文献   

9.
闫紫薇 《国际公关》2022,(7):136-138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以独具匠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收获了国际友人的一致赞赏,一场科技与文化碰撞的冰雪盛会联结着中国文化自信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让世界看到海纳百川、自信从容的中国姿态。从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回顾以及国家形象融入中,解读极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智慧和“天下大同”政治文化格局中探讨北京冬奥会中传统文化之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0.
“北京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北京文化”属于一个区域文化概念,系指从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到民间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至于精神生活等若干层次的整体结构,这个结构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演变、绵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无论怎样的政治中心存在,它都存在着,不会有根本的彻底变化.而“全国文化中心”则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它并不必然具有与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伦理道德作为支撑,甚至每一次重新建构基本上不触动这个层面,而更多地诉诸制度、法规、宗教、价值观、文学艺术和精神生活等层面.“北京文化”和“全国文化中心”各自具备自身的特征、活动规律,并非关联密切的联合体.解放以来,“新北京”建设的文化思想,建立在对“旧北平”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的基础上,具有以全新的思想文化来重建全国文化中心的意志.研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问题,需要有鲜明的文化政治思想视野.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文化生成于科学技术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科技文化撒播着人性的关怀、彰显着道德的理性以及展现着伦理的本质和向度。从伦理在科技文化进化中的地位和伦理之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来看,伦理价值认同始终是科技文化进化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园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傣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傣族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黄金水道的咽喉之地;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傣族园独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傣族园实行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傣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调适.如何协调好傣族园公司与农户、与佛寺、与旅游主管部门等的关系,以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的眼前目标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远景目标的关系,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飞鸟文化是日本古代史上最早以政权中心为代表接受中国大陆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日本文化。飞鸟文化的主要遗物有建筑物和佛像等。法隆寺即是其中之一。法隆寺的伽蓝布局、寺中木结构建筑的特色以及寺中保存完好的数尊佛像,无不向今人夸示着1300余年前飞鸟时代工匠们的精湛的工艺水准,展现着古代世界中艺术东渐的痕迹。可以说法隆寺就是飞鸟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王瀛 《北京纪事》2009,(10):64-67
南锣鼓巷,迄今保存最好的京城古建筑之一——一条800多岁的老街,曾经住过很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而今,这里云集着200多户商家,怀旧复古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洋溢着深深的北京文化、风土人情气息。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忽视城市文化建设的倾向。其症结在于小农文化意识的影响、市民文化的缺乏、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制约及城市政府和官员的城市意识不强等。建设高度的城市文化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当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的本身和重要内容 ;应当作为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当以张扬人本意识、人文精神和市民文化为主线 ;应当以提高市民素质、转变市民观念、振奋市民精神为主题 ;应当把展现优秀民族文化与借鉴外来进步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技术与文化是科技哲学重点关注的一个范畴,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文化的类型对于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技术本身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相互的关系对于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日本火器的发展,结合这一时段的日本文化形态,展现这一过程中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进而说明技术与文化深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丰厚沉郁的江淮文化是现代皖西作家共同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未名"主力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霁野,还是"左联"中坚蒋光慈,都书写着对故土的眷恋。从皖西小镇到十里洋场,从江淮大地到宝岛台湾,江淮文化伴随着作家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人生的潮起潮落。他们用眷乡者的眼光描述家园的爱恨故事、民俗事象;用稳固的地域文化心态诠释作品中的艺术人物和情境;甚至将地方方言和习语入文,在各方面展现作家浓郁的江淮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奥运后北京市确定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人文北京"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人文北京"位居"三个北京"之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根本要求."人文北京"要求"以文立市",即深入发掘首都丰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充分体现古老北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示现代北京无穷创造力与丰富人力资源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充分向全国、向世界展现北京文化创造力、巨大吸引力、振兴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小说《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信仰问题及其造成的文化危机。该小说的同名主人公赫索格,承受着时代施加的离于文化信仰的幻化力量,陷入后现代文化危机;他同时展示出合于文化信仰的反幻化力量,尝试着文化主体的自我救赎。然而,他挣扎于离合两股力量之间,陷入救赎困境。赫索格的遭遇表明,要成功实现后现代文化危机中的主体救赎,关键在于良性社会关系的重建,在于从思想救赎向社会救赎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今日南国》2006,(13):38-40
“2006北京&#183;广西文化舟”已经渐行渐远,然而她留下的余波却久久未平。这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广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展望了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示了壮乡490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