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新乡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拔得头筹,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将新乡市发展为特大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后起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体系,真正起到在经济起步阶段的“助推器”作用.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引导、保护和培育,避免越位、缺位、错位等政府失灵,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原经济区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4.
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层面被寄予厚望。作为中央确定的试点省份之一河南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如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命题。目前,省直管试点县的定位是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统筹城乡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这与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是内在统一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定位,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在“十二五”腾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中原强则中部强,中部强则中国强。检索和梳理2010年的河南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是最耀眼和璀璨的一个。1月26日,河南省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动中国中心全盘转起来,将拉动全国东西南北各枢纽带联运起来,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不仅情牵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将是中原经济区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经济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原人民的民富追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幅民生蓝图,让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能再只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这其间传统文化的弘扬无疑又应是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一脉,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社会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就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不但要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民间传承、传播以及与现代的网络传播相结合,还要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取巨大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高等教育发展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经济区的建设也必将有力地带动河南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作为驻马店市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高校,黄淮学院办学38年来,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发扬“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重大挑战。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建设中,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提高郑州市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资源强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当前文化转型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人口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未来需要建立新的人才战略: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2、加快人才分流,引导人才进基层、入企业3、制定科学的人才保障机制,有效避免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0.
杨杰 《领导科学》2012,(28):4-6
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题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文章,对河南振兴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提纲挈领、科学可行的领导思路和指导原则.在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深入思考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领导成效. 要务求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效,在坚持科学领导理念的基础上,还必须高度重视解决领导作风问题和领导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中原经济航母正式从中部河南省起航;中原经济区不仅改变了河南省1亿人民,还将改变中国13亿人民的福祉;中原经济区让1亿河南人民十二五飞起来。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摇旗呐喊,而鼓与呼。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强劲发展,对河南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增强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适应度,提升其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能力和水平,必须选准建设发展路径。结合河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应着重从整体入手,建立健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拓宽服务途径和渠道;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增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接重大挑战.正是因为顺应了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人民的意愿,中原经济区建设从而汇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战略举措必将显示出更为深远的影响力,产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杨吴  王昂 《决策与信息》2011,(5):167-168
成本的上升、政策的调整促使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大量转移,此次产业转移对于我国中西部各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作为中部最为重要的省份,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中原经济航母”正式从中部河南省起航;中原经济区不仅改变了河南省1亿人民,还将改变中国13亿人民的福祉;中原经济区让1亿河南人民“十二五—色起来。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摇旗呐喊,而鼓与呼。  相似文献   

16.
张夏然 《经营管理者》2013,(28):158-158
通过调查,提出中原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集合区域物流发展的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中原经济区冷链物流核心区,建立贯穿东西的果蔬类冷链物流带,发展茶叶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山药冷链配送中心,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琚军红 《决策探索》2014,(14):73-74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如何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道战略命题。  相似文献   

18.
王令 《领导科学》2012,(11):57-5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建设序幕的拉开,对中原旅游文化事业的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这使得具有专业旅游管理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性人才,而如何做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值得我们去探讨。介于此,文章从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为出发点,探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逐渐拉开了帷幕,同时也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关注。笔者试图从价值取向、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