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洋  洪眉 《理论界》2012,(8):67-70
从1969年蒯因提出的自然化认识论思想至今,自然化认识论受到了来自哲学家和认识论家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褒贬不一的看法。与传统的以辩护为中心的认识论不同,自然化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贫乏的感官刺激如何能够产生出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一问题,主张仔细地考察这一过程发现人是怎样习得知识的。这个过程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化认识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章。在这点上,自然化认识论的这种主张被其反对者说成是消除主义的、纯然描述而无规范可言的,也有支持者为其做有规范的辩护。加之蒯因对此问题表现出的含蓄,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之间因此存在着一种备受争议却又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以认识论的研究为基础.它起始于语言分析,随着认识论的自然化,把哲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但由于认识论的自然化无法解决认识论的日常化问题,以致人工智能在当今的发展也碰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日常化认识对人工智能的今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规范自然主义的主张意味着认识论的强自然化特点.在劳丹看来这种极强的"描述性"方法论将会产生规范化的效果,但从理论的结果来看,科学方法论的自然化或经验化却往往导致取消主义或者是相对主义.为克服这种理论倾向,劳丹强调要从工具主义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合理性,即把科学的手段与目标联系起来,通过假言命令的形式,方法论成为经验知识的一部分.可是,劳丹通过工具主义来实现方法论自然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的努力还存在很多问题,他忽视了工具主义论证背后的认识论因素,科学哲学方法论走纯粹的工具化路线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从戈德曼的知识理论看,知识学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知识确证路径,具有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倾向.怀特海对内省的理解是通过"表达"、"意义"、"注意"三个概念来实现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哲学进步中的经验功能.因此,出现了以"经验"为特征的内省的认识方法,以及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性与认知科学,乃至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经验、证实进路.  相似文献   

5.
继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认知转向".奎因的"认识论的自然化"是这个转向的开始,而认知哲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则是这个转向的基本目标.因此,从语言转向到认知转向,是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研究向科学化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当前,有关科学主义思潮的争论已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但仍存在种种问题.有鉴于对科学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即自然化认识论)的分析与考察,理应在当前对一种弱反科学主义提出辩护及倡导,以利于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多元性的形成以及竞争环境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罗蒂和BarryAllen关于认识论和人类知识展开的争论中,Allen不满于罗蒂知识观之拘执于命题和对话,提出了一种强调体现在各种人工制品中的"knowing-how"之源始性的认识论。本文运用波兰尼传统和维特根斯坦传统的思想资源来支持Allen的立场,论证了"knowing-how"对于"knowing-that"的优先性,并由此主张超越罗蒂的商谈的、对话版本的"单薄"的知识观,倡导一种作为认识论的语用学转向之结果的"厚实"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为切入点,对科学派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主要涉及奎因(W.V.O.Quine)的自然化认识论、吉尔(R.N.Glere)的工具化认识论和H.A.西蒙(H.A.Simon)、萨伽德(P.Thargard)、保罗.丘奇兰德(Paul.M.Churchland)等的计算化认识论思想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依据他们的这些认识论思想所揭示出的认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并评价了它们对当代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使认识论逐渐形成具有科学品质的认识论,这本是认识论研究的必然取向.因为,这种科学品质一是保证认识论思想的科学性,二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思想只有被科学化才能应用于人类发展.然而,这种认识论研究旨趣直到如今才初显较为成熟的迹象.现当代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依托传统的心理学、新生的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人们对认识的研究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认识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而应拓展到对认识具体的科学解释与模拟的应用层面.这种横向的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呈现出认识论的自然化气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生态维度的开拓,将与"人的自然化"这一实践美学命题的彰显相一致,以此作为学理路径,将实践美学内在原理与方法和生态内容相结合,探讨并阐发"人的自然化"命题中"自然"作为生态生命整体的新内容,补充、完善传统的人与自然审美观,探索实践走向自由的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