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的一百年,现代化作为民族求新求变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命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应当地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应当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但探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则是必然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价值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民族心理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但是这种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进行现代转换 ,使其能够继续生存并发扬光大。同时 ,市场经济也应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合理因素 ,逐步减少、遏制自身的负面效应 ,从而实现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变革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围绕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圆心而展开的,使其与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相融合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群体本位的德性正义观是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质,它的现代转型必须围绕其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而展开,坚持德与法、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的可能性原则。只有实现中国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有其建构生成的原生态土壤。  相似文献   

4.
孝悌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也是儒家精神的根本基石。由于时代的变迁,孝悌传统中的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但通过适当的现代转型,这一传统能够焕发生机,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功效,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但它必须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经济伦理,但它不能抛弃传统。只有在这种认识论的背景下谈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才显得必要和重要。经济伦理的实质是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性和广泛的现实操作性。下面,仅就中国六大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问题略陈管见。一、以义生利、勤劳敬业的生产行为义利观是先秦儒家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孔、孟、苟均不反对社会生产,他们的视线主要集中在生产行为的道德评价方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认识和揭示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化的矛盾,并以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采取的战略.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一个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特别重视人的精神素质的现代化,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在寻找传统思维转化的道路时,尽管在价值取向上应当反传统,但在建设现代思维的实际行为中,又不得不以传统思维为逻辑起点.这种矛盾及其所引起的困境,迫使人们不断寻找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化的内在契机.为此,有必要明了传统思  相似文献   

8.
唐萍 《学术论坛》2016,(4):32-36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多元并存、新旧交替成为农民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农民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引导规范农民思想道德,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超越,需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农民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制度保障,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社会平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要素和重要特征 ,也是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中国人的现代化 ,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诸多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必然要发生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司法责任制度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艳 《兰州学刊》2003,(4):112-113,59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 ,司法责任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然而 ,传统的司法责任制度已远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 ,因此 ,有必要实现其现代转型。本文考察了传统司法责任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特点 ,并对其创造性转型提出构想 ,以期对现代司法责任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推进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并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实践中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进程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培育和确立新的现代伦理观念,建立健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使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李军林  刘英 《河北学刊》2013,33(1):173-176
中国传统法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如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以人为本、明德慎刑;法尚公平、重刑轻民;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权利等差、义务本位。传统法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如权尊于法,不符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重刑轻民,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义务本位,与现代法治的权利本位观念不符。分析并解决传统法制所面临的现代困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现代教育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我国现代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从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入手,重点阐释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教育观点,而后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特征,尝试性地梳理了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现代教育之间冲突与融合的脉络,以期现代教育能够在这种冲突和融合中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孝"为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孝伦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保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民主与平等的共进、权利与义务的共享共担是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李玉玲 《学术探索》2007,(6):103-108
本研究运用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的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和访谈资料,从养儿防老观、老年幸福观以及福利消费观三个纬度探讨了现代社会下我国公民养老模式观念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价值观转变的原因。研究发现,当今我国养老模式是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本研究最后从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区域层次定位了其养老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代转型是指生命价值观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人的生命自由和价值为目标,以人本化和科学化为特征的整体性结构转变.外部环境改变、生命价值观教育自身发展困境是其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生命价值观教育转型的路径为:转型社会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出新的需求,这种价值关系范畴转化为对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转型的诉求,而功能的发挥最终还是要依靠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结构转型来保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把经济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倾向。这给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一方面,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比较一致性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消失后,价值分化会导致那些曾经占过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当今的经济价值取向之间产生冲突和一致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是,无论价值上是冲突还是一致,都需要回到行为上来判断。由于中国人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上的两重性特征,进而导致中国人在价值冲突时仍然可能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倾向和价值一致时表现出行动上的不一致倾向。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从根本上看,现代化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等方面,同步地进到一个新的文明水准。价值观作为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进行某种评判的关系,构成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与手段,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和伦理原则,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等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就不能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之基本特点,并进而寻求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这即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天明 《学术界》2024,(1):114-1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孔子总结的仁学礼学,仁学要求君子治国富民,礼学要求君子按公认的准则获取有限的私利,旨在社会共同富裕,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优秀之处和核心价值观所在。根据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可将中国思想文化史分为五个时期: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治国理论产生并定型的“先王之道”时期;九代后九代之交孔子师徒祖孙总结发展“先王之道”,创造“新王之道”的时期;后九代“百家争鸣”的战国子学时期;汉至清代反复解读“先秦经典”,间出己意的经学时期;清末民国要求全盘西化实未全盘西化的时期。如此分期长处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发展脉络很清晰;二是可实证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言人人殊,但基本理论和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伦理中心主义的价值原则 就价值的最通常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以经济学的规律为原则。以后它扩展到各个领域,具有了更广泛的涵义。在价值世界中,除了物质的价值之外,还有精神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价值标准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如知识(认知)的价值,道德(行为)的价值,艺术(审美)的价值,就有不同的标准,它们应该分别为真、善、美、当然,究竟如何才算真、善、美,那就有个主体的评价问题了。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