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育在高校人才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德育应有效地与美育结合起来,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克服人才素质上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的环境应以美来充实,其知识结构应以美来丰富。当前,应把传授美学知识,丰富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作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抓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和向往真、善、美的事物的。作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艺术,它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真、善、美的典型,歌颂真、善、美的东西,让文学艺术产生更积极的社会效果,从而鼓舞人们去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为埋葬丑恶的东西而斗争。而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是在同假、恶、丑的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惟其如此,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的事物,也是在同假、恶、丑的事物的对比中才放射出诱人的  相似文献   

3.
思路提示 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人间就是要有爱,也要有恨。爱真、善、美;恨假、恶、丑。若不如此,世上就不会有公理、正义和光明。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在指导学生立意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写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提醒他们.要少写甚至不写假、丑、恶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一听到作文或叹息或摇头.他们深感无话可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  相似文献   

5.
真、善、美可能转变成假、恶、丑。善可以变恶,恶可以从善;美可能变丑,丑可能变美。人性也是可以转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人性转变影响很大。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人物性格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战争条件下发生扭曲变化,导致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在文明社会中发生了权利争夺、物质利益角逐和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揭示了人性的转变与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古文的审美教学,从"寻美"的角度出发,分文体进行古文教学,可以改变学生不喜欢古文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成绩。古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抒情诗文要以入画、入情、入理为三个层次,反复深入,从表象美理解内在美;叙事诗文要引导学生认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美,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议论文体要借助形象,着重体会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感知美,学习美。  相似文献   

7.
作文训练千头万绪,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二是对主题的提炼与升华,三是对表现形式的斟酌与选择。三个方面的训练集中起来看,就是要解决“识”的问题。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炼识。炼识是作文训练的最佳选择。炼识,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炼识,就是要从繁纷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剔去假、恶、丑,提取真、善、美;炼识,就是要寻求最佳的表现形式,使其思想穿上最经济、最得体、最漂亮的服装,深情地招引读者、感染读者;炼识,就是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童话,看童话,对写童话也特别感兴趣,就是不知如何去写。写童话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神奇美妙的世界里,仔细观察,用我们聪明的大脑来歌颂真、善、美,鞭挞(tà)假、恶、丑。用好拟人手法。童话最基本的要求是把动物、植物、非生物当做人来描写,让它们像人一  相似文献   

9.
艾青不仅有着诗人的智慧,还有着哲学家的头脑,他把对真、善、美的渴望及对假、恶、丑的鞭挞,用形象化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诗篇,给人以哲理性的启发和思考,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对照,是生活本身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生活的一种方法。没有对照,就没有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文学创作中,对照是作家展示作品主题和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也是使作品在结构上保持平衡对称的一种手段。雨果在谈到艺术的对照原则时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借助于对照法,作家能更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零度的写作”与道德评价杨俊亮生活中有美亦有丑,有善亦有恶,有真亦有假。这不言而喻的事实便要求作家对作品中所描绘的事实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然而,眼下时髦的“零度写作”理论却眩人耳目,令望文生义者不自觉地把文艺与其道德评价功能对立起来,解构着文艺与道德...  相似文献   

12.
恶作为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标明它是一种道德负价值,是对德行的背向与反动,恶从来也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正象善离不开真和美一样,恶同假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致力于全面剖析恶的内在本质,寻找抑恶扬善的最佳途径,消除社会的丑恶现象,从而为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献计献策之时,不能不正视恶与假丑的联烟关系。因为它们作为精神文化的三大负价值,作为社会的阴暗面,往往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从而使其危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剧作还原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场景的编排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主人公隐遁的场景、剧场简易的布置等,使得莎剧场景蕴含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本论文试图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来阐释其剧本自然、美妙的场景艺术。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性真恶论对卡夫卡小说《变形记》及其本人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及其父母、妹妹的人性之恶,以及作者以假写真、以恶写善、以丑写美的对比写作手法,然后从寒鸦、虫视角和恶的辩证角度,探讨卡夫卡本人的人性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卡夫卡及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异化的理论,提醒当下的人们要在充分意识到人性之恶的基础上坚守善的原则,让自己变得强大,使社会变得美好。  相似文献   

15.
话题设计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情淡薄,世风日颓,贪污、受贿、追名、逐利、拉关系、走后门等等等等,一句话,也就是说各种假、恶、丑等现象已趋日常化,正在升居到社会的主流地位;也有人说,不管过去现在将来,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政权,教人学善、向善、行善,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等等等等,一句话,也就是说真、善、美等价值取向依然是社会主流。你认为何种现象才是社会的主流呢?  相似文献   

16.
自古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尽管他们祖祖辈辈过着“刀耕火种”、“结草为衣”的所谓“生计猎与渔,茹毛还饮血”的生活,不可能有用文字撰写而成的道德专论。但是,通过他们用口头创作出来的丰富多采的山水传说,表露了他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态度。倘若把这些山水传说故事蒐集在一起,毫无疑问将构成一部很有思想价值的古代黎族社会道德修养专著。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与“真”对立的是“伪” ,即奸诈、巧伪 ,而不是“假” ,“假”另有正面的意义。“丑”亦不与“美”绝对对立 ,“有心而恶”的丑且恶者 ,方与美与之对峙 ,“无心而恶”的外形丑者 ,则有转化的可能。审伪、审丑均需辩证而观 ,不否定“伪”有人为制造之义 ,但与表现人的真性情的文艺创作相抵触 ;美与丑之间有“遇合无常”之变态 ,与人们各自不同的爱恶之情相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已成为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提起笔来,总感到无话可说,心中一片茫然。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久而久之,他们一碰到作文就“望而却步”,感觉“作文”两个字是那样“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追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广泛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再加上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导致了目前学生畏惧作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在习作中真正有话可说,有真正的东西可写,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深思的问题。提倡感悟式的生活作文,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纯真的美,感悟现实的生活美,感悟人性的美与丑,我们的孩子就会觉得“作文,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