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和信仰的集中体现。产生于古代的苗族古歌以其完整的活态文化体系,反射着强大的民族道德思想,教育着苗族人民。然而,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异族文化文明的强烈冲击,古歌正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古歌和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创造的审美文化,是一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服饰的丰富色彩蕴含着苗族人民寻根溯源、自我认同的历史观,天人一体、仿生运用的自然观,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民族信仰的诠释、哲学思想的渗透、民族情感的流露和审美情趣的取向.解读苗族服饰色彩的"颜"外意蕴,可以加深对苗族人民悠久而又绚丽的色彩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乐器、法器、神器.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芦笙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厚重的地区之一,以之为个案进行剖析,可以探寻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装历史电视剧是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特征对大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古装历史电视剧若想获得观众的深刻认同,必须把文本的意义层次敞开,满足观众心灵慰藉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古装历史电视剧应采用及物化叙事方式增强古代故事的当下性,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观,以正确的历史观、进步的文化观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歌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芦笙场是苗族人民舞蹈和歌唱才能的“大教堂”、大考场”,也是苗族歌舞的“大宝库”,是展现苗族性格、心理特征、风俗习尚、伦理道德等文化形态的“大窗口”。因此,对苗族的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进行探讨研究,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禹宙 《南方论刊》2014,(11):87-8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方式极大变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正日益遭受破坏。数字化技术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本文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数字化技术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8.
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 ,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苗族人民将伟人毛泽东扶上“至大神”的坛龛,有民族根本权益收复的现实基础,深层的原因在于苗民族善恶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圣人”观念、民族思维形式的综合联动作用。本文对这一复合型宗教文化事像的成因及其社会效应进行了探讨和剖析。消解现代神灵崇拜的负面影响,是西部开发系统工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各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民族图案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我国云贵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纹样图案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服饰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探究苗族服饰图案数字化的多种可能性,为苗族文化传承与苗族图案的现代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的态度和看法.一个民族及其个体所秉持的幸福观具有很强的承续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传统特性.本文反其道而行,从各自的文化传统入手,探究比较中日两国人民的幸福观.分析可见,"福禄寿"是中国人民幸福观的集中体现,"七福神"信仰则是日本人民幸福观的集中体现.两国人民在仕途观、生死观、饮食观、家庭观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豫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最本质地传达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是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豫剧以其剧团多,演员多,观众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成为全国戏剧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遍布河南城乡,流布全国21个省市,拥有相当可观的受众群.同时,豫剧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潜流,有着巨大的中原文化传播扩散发展的惯性.  相似文献   

14.
鸟居龙藏的苗族观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人有关苗族及其分类的讨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对于苗族的划分为苗族成为近代民族集团的思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这对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苗族姊妹节有三种代表性服饰,这些服饰具有展示苗族文化艺术、突显苗族历史印迹、识别苗族女性社会角色的三大文化功能,体现了社会的评判、认同的从众、文化与财产的传承、民族的审美四种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常凌翀 《理论界》2012,(6):157-159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使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成为衡量民族文化传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尺度。作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全新媒介信息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就成为了民族文化能否更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高低决定其在新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和将来的状况,决定着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媒介素养的提高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每年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东方情人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姊妹节是苗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奇观。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尽管中原地区的情爱生活方式被后来的“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阉杀了,但在苗族民众中,这个传统的情爱生活方式却一直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8.
壮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禀赋富集丰厚,其内涵表现为多民族、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相互依存.由于传统传播手段的落后,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催生,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人民大众的文化滋养指向下不断推动.特别是媒体大融合的趋势,为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丧葬古歌是仡佬族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伦理思想.古歌在规范仡佬族葬仪的同时,发挥着抚慰族群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