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比较成熟的学科。性别史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视角,对当代性别的研究更影响到从联合国到各国的社会发展政策。伴随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差异。区域化研究趋势在海外的对中国性别的研究中表现比较突出,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还仅是有此苗头。在全球化的性别话语中,借鉴社会性别研究的差异理论,推动区域性别研究,就能更好地与国外的从事中国性别研究者对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先进分子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传统扶阳抑阴的性别歧视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要求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三个阶段都实现全面的性别公平。20世纪初年先进分子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思想与实践,为改变几千年传统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的弱势塑造、争取两性的公平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有力推进了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进程。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8-24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人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认识到社会性别与身份的动态性和可塑性特征,促使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和社会身份认同研究由本质论向社会建构论转向。语言在人的社会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别和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建构而成的。身份的动态性和多元化可以通过交际中的语码转换来实现。针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动态特征,可以尝试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性别和身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是在过去从男性视角希望通过制定倾向性的"保护妇女权益"政策的直接手段,来达到男女发展结果平等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差异,还可以通过分析男女退休年龄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找到缓解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大多数最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虽然"男女"在历史上作为儒家社会组织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人学者广泛论述,而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注则在近年来才出现,社会性别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8.
郑中中 《江汉论坛》2006,(10):128-129
性别对教育学研究以及对教育学的改革与发展,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教育学最深层的目的是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制定教育学政策时,能够自觉地融入性别的视角,创造使每个个体都得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等的机会,就会极大的改善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论男女,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运用到语言。而语言又和性别及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谈到不同性别的人时,人们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语言。而自身的性别差异也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语言和性别并存于社会而起作用,这必然会导致性别歧视的语言的产生。如果不能把相关的社会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就无法完全清楚地解释性别差异而导致语言使用的不同这一现象。在此就语言和性别、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做一陈述,使得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更具有明确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种“无差异教育”的趋向,忽视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忽视性别差异进行无性化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定位自身性别角色,规划自我,从而实现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人口发展问题,有利于揭示人口问题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提倡性别公正,有利于促进妇女发展,实现两性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人口发展得益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调整社会性别关系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4.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婚姻法>保护女性婚姻家庭权利的相关规定,探索"同一平等"与"差异平等"的法律价值区分,得出我国婚姻法应当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坚持差异平等的结论,并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中,随“新女性主义”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社会性别概念辨析起来可有四重内涵:1.社会性别作为文化要素,用来指称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社会性别作为关系体系,强调性别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3.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是从性别的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发现、辨析和阐释的工具。4.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传统人文学科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作为社会问题的客观实在,也是构成教育问题的重要部分和分析教育问题、评价教育公平的重要维度.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正确解析高校境域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切实实现高校教育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促进学校教育公平和整个社会公平进程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汪振军 《中州学刊》2007,1(3):252-255
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人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聂欣晗 《船山学刊》2009,(4):108-110
明清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先后作为文化代言人的名妓与闺秀开始主动描述她们的婚姻期待。在女性理想婚姻对象从东林夫婿到高才寒士的变迁中,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新的质数与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