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族文化名片的研究和确认使民族文化特征的把握有了具体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月六是布依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过小年"之称.其起源与布依族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元素.将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相同名称节日相比较,同时与布依族内部其他文化事象作比较可以看出,布依族六月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本民族中的流行具有普遍性,并具有很高认同度,在外界的知名度很高,具有担当布依族文化名片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
曹威伟 《船山学刊》2008,(1):130-132
农业文明作为渗入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生产文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争和徭役等作为农业生活的破坏力,成为人们本能上拒斥与逃避的对象,形成厌战惮徭的诗歌主题;与山水田园耳鬓斯磨的生活使山水内化为人们的精神慰藉,形成乐情田园的文人传统;农业生产中男耕女织的劳动形态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家园守望者,形成闺阁愁怨诗歌主题;农业生产的时节作业特点也使人们对时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生成伤春悲秋、叹老惜逝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马现诚 《江汉论坛》2007,(4):108-112
在生态视域中,魏晋玄学思潮经过对儒家、道家学说中所蕴涵生态思想的体认和吸纳后,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文艺生态思想的学理内涵,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态精神以及主体心灵与自然合拍而心融神释的生态效应.深受玄学浸染的作家们在回归自然的自觉中使早期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生态取向得到确立,其审美及创作中呈现的自然的玄化、情化特征无疑也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增强了自然山水审美的人文意蕴,其创作所呈现崭新的人文和自然生态品质及面貌对后代生态诗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西部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是在一个大震荡、大变迁、大融合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这个转型、变革的特殊时期,诗人们遭遇了巨大的精神危机和磨难。他们潜入族群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用诗歌寻回主体意识,探寻人的本体价值,显示的正是新与旧、落后与进步、传统与现代、农耕文明与都市文明遭遇时所产生的深沉的悲悯情怀和对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忧思,体现了共同的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5.
王绩的20余首传统上被认为是田园诗的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其发生的环境,体现的志趣及审美关照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更具有山水诗的特点,笔者称之为"田园山水诗"。本文所谓的"田园山水诗",是点缀有少量田园词汇,以描写山野林泉等自然景致为主,并抒发隐逸幽情等相关情思的诗歌,属于山水诗的范畴。"田园山水诗"中与田园相关的词汇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在文化传统中代表一种脱离世俗官场,人格独立,洒脱高逸的状态。王绩创作田园山水诗是由自适其适、热爱山水的天性,以及"会意为功"的文学主张决定的,同时也是向山水诗人学习的结果。田园山水诗拓展了唐代山水诗的题材,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国 《中州学刊》2006,(3):196-199
借鉴新的类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羊文化。从字源学上考察,传统中国人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礼仪法则都与“羊”关系密切,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体现了羊性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羊性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明中国在给人类带来历史性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文化观念的现实。它的成就令华夏子孙自豪,但也有重要的值得省思的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待人工活动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内含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摧毁式的掠夺态度。获得铲除了自然植被的土地的欲望在聚居的人口对承载人口的耕作土地造成过大压力时会变得分外强烈。大规模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以扩大耕作土地,尤其是大规模水利工程,被看作是人征服自然的象征。自然是人的母亲、人的生命的来源的古朴观念隐退了,对人类的生命之母的敬畏消失了。聚居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我们习惯于用“荒”言说人力未及的环境,用“野”言说未经人力加工和培育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状态,即是例证。在工业文明之先,农耕文明的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的具有原始的真实性的理解。人类思想在今天已经认识到这种改变是成问题的。但这种省思应当从对农耕文明的省思开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者 ,都是自然的最早讴歌者。他们也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但由于各自出身与经历的不同 ,他们对玄学精神采取了不同的把握方式 ,表现于诗歌作品 ,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达到不同的境界。陶渊明一生酷爱山水 (还有酒 ) ,但他却未能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一篇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的 ,这正是因为自然山水对他而言并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是生存环境 ,即“田园”;谢灵运能够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是因为自然山水在他眼中是审美客体 ,是描摹刻画的对象。“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根本上不是对象不同 ,而是态度不同 ,是进入对象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9.
广南地母文化是一种活态的具有浓厚稻作文明色彩的传统文化,它依托着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地域条件和多种传统民族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融合于耕作生产生活、地母崇拜、孝亲传统之中。它以一种原初特性的文化生态的整体形态承载着先民对土地的情感,作为体悟自然与稻作记忆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其生态审美精神实质方面蕴含着敬畏生命、生命意识、深层生态理念等。  相似文献   

10.
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对中国美学传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概念,如崇尚自然、意境、气韵生动、诗画一律、形似与神似等,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与山水精神的启示及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经验分不开的。本文力图站在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交接点上,探讨山水自然世界对中国美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契机和诱因  相似文献   

11.
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人类两大主要文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往、冲撞,则是上古、中古时期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游牧文化的历史,头绪繁多,史料零碎、分散,语言混杂,其史事又多依赖农耕人的记载而得以流传,而农耕人的记述往往厚己簿人,其中对游牧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少讹传谬见。多年来我国史坛,对游牧文化,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者多,从文明面貌角度研究者少,因此,对游牧文化实有作全面再认识的必要。一游牧人与农耕人在亚洲大草原上相争、抗衡有30多个世纪之久,征战往还,时停时起,休战期间,各自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2.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以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自然无为与佛教的境界追求作为论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山水田园诗歌在人生理想、前途命运和信仰追求上的悲剧蕴涵。并以孟浩然、王维的诗歌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由于受儒家诗学精神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即使对时政的批评也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人地位的下降使之于传统文学精神产生了背离,从而使元曲表现出新的文化特质,即:突破传统的"中和"观念,大胆歌颂人性爱和本能欲望;看破红尘,陶醉山水,皈依佛老;揭露社会的黑暗,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蒜酪"风味.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精神象征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生命意志,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日神精神象征着人的理性、智慧和文明的法则,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西方文学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矛盾与融合,体现了其文化内质上的矛盾与互补两重性,也体现了人自身的矛盾性和文化之悖谬。文学因其具有酒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获得一种自由进而拥有美感;文学也因其具有日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理性意志、捍卫人之为人的高贵理性、提升人之精神与灵魂品位,从而也拥有美感。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运载着文学所不可或缺的人性意蕴。  相似文献   

15.
贵州布依族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生 《理论界》2012,(11):66-67
贵州的布依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尤为宝贵的是其中的生态文化。其饮食、服饰、住居、宗教和生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都体现了布依族人保护生态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布依族的饮食上多以粗茶淡饭为主,崇尚节俭。其所居住的房屋也多以石块为主,尤其是著名的"石板房"更是合乎生态环保要求。布依族的生活与宗教习俗中的各种禁忌诸如动植物的崇拜、婚丧嫁娶等也处处体现了这个民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昭示天下的国家,"社稷"为其形象表述。农业文明以"禾谷"为重、为先,这不独为粮食生产之故,亦为文化之重。中国稻作技术引领世界,南方不仅是世界稻谷栽培起源之地,栽培技术亦领先于世。古代传统的"耕读传家"构成了乡土社会重要的表述范式。无论是嘉禾之诉还是耕读之说,江西皆可为范。今天,中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厚重的农耕文明遗产,我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生产为主干的生存条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农业民族文化,由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性及其发展途径有不同于其他文明实体的区域特色,很早就滋生出带有君主专制集权倾向的政治文化,于是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成就在这种积淀的文化传统与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严耀中 《文史哲》2022,(3):75-84+166
山水诗及画在晋宋之交出现,是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被物化而归于自然,还是人将自然“文化”,这既是儒、道两家意识上的一条分界线,也是山水自然能否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之关键所在。人将自身的本性原情赋予自然,山水也就有了人格与人性,从而在文学艺术里作为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活泼能动的体现。如此构成的山水诗画涌现背景,是在魏晋六朝的玄谈中逐步形成的。在玄谈的思想交锋论辩过程中,山水被纳入以人为本的天地中,变得有声有色而活力四射,亦即所谓“山水方滋”。  相似文献   

19.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古歌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她传承了布依族历史,寄托着布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在传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先民们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古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