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10,(4):111-115
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正确解读需要准确把握两个重要维度:第一,马克思"文化"概念"缺席"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从社会实践背景看,文化问题尚不是马克思时代的"显问题";从思想史背景看,马克思对当时盛行的唯心史观保持着高度警惕.第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深层逻辑.从思想历程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同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伴随和交织;从表述方式看,马克思借唯物史观相关概念来阐释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线索与方法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三种基本路径:经典文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从"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诠释"、误读的倾向;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对"批判的批判"进行"辩护"和盲目追随的嫌疑;在探索"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的实践中,不免陷入由"回到马克思"而"停留于马克思"的窠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与匡正:将文本书写逻辑前置于文本解读逻辑,以文本承载的马克思思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内容;辩证地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其问题意识并透视其开放性;实现从"理解马克思"到"运用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的研究新路径,形成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困境的理论意识自觉。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葛兰西的政治哲学时,常常从分析其市民社会、国家以及领导权等理论问题入手,而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实践哲学"。一方面,葛兰西讲的实践哲学经由文化范式,顺滑地过渡到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中来;另一方面,葛兰西把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哲学置放于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视阈中进行审理,从而也成功地开显出政治哲学的理论空间。根据葛兰西指认的问题来反观马克思,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内在贯通。不过,这一信息在相沿成习的学术讨论中经常"被遮蔽",由此导致对马克思实践思想和政治哲学的双重误读。所以,沉潜到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背后,进而开出通往马克思哲学之解读的特定路径,意义将是非凡、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袁祖社 《学术界》2005,3(5):17-26
"公共性"追求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的表征,同时更是有史以来进步人类所憧憬的一种真实"共同体"本位的主体性、合目的性价值生存信念;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诞生,是西方文化之公共性目标自主性变革的完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实践的社群本位的"文化公共性"的视野,实现了对以往旧哲学尤其是近代以来自由的个体理性主义公共性主张的有效遏制、深度矫正和根本颠覆;"公共性"理念与追求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深度、思想高度,而且提升了新哲学的本体境界,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质和"真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性社会"或人类"公共生活"--人类共处一体艺术的实践性基础孜孜以求的结果,使马克思最终形成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并依托此,真正实现了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超越,为人类提供和展示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生存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石建水 《北方论丛》2015,(6):138-143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只有既从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解读,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完整理论逻辑解读,才能破解双重断裂论和多重过时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经济规律翻转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凸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  相似文献   

6.
张早林 《兰州学刊》2005,1(1):45-4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石性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从马克思批判性研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实践"概念的来源、意义作一解读,指出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基石性意义在于科学地解决了主体性与现实性的分裂问题,使其在物质生产中达到了统一;在于科学认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关系"这一直接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出现的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身份政治、认同政治以及承认政治的日益受重视,文化社会学的意义凸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齐美尔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对之进行政治哲学解读,以期实现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更加深入的把握.从金钱文化出发,齐美尔看到了文化对于政治的刚性影响力;从文化生产场出发,布迪厄则看到了文化对于政治的软性影响力.因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齐美尔与布迪厄的思想实际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始关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去年,高清海先生从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及其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作为哲学当代形态的“类哲学”及其思考,并就此作出了较系统的阐释.应当说,类哲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精神创造性解读的结  相似文献   

9.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建构,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题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谢建芬 《河北学刊》2003,23(3):95-98
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的断裂由来已久 ,并被当今的学术界推向极致。造成这种断裂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近代知性形而上学解读。要克服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相互分离 ,惟有转换解读的理论维度 ,即从生存论的路径揭示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本真意蕴 ,彰显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知性形而上学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朱伟珏 《社会科学》2005,(6):117-123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从象征支配角度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一样,也可以投资于各种市场并获取相应的回报.由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以一种"继承"方式进行的,所以它同样凝结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体现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12.
郝立忠 《东岳论丛》2004,25(1):37-44
寻求一个能够把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区分开来的哲学形态划分标准,正确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未能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不论是把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作为哲学评价标准的传统方法,还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用现代西方哲学或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哲学"来诠释马克思哲学的"新"方法,都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理论与实际关系问题是解读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关键,也是划分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可靠标准。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划归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正确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把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区分开来,使目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情结"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最为激进,其核心论点是重视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贬抑其后期的《资本论》,并最终使反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所规划的一项现实运动过程倒退为某种纯粹的乌托邦想象。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无疑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持续反思却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在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马尔库塞的解读作出必要的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4.
近康德式与近黑格尔式解读的冲突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两种解读遵循了从马克思思想出发寻找与康德或黑格尔思想关联的"平行进路",把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默认"为"直线型"或者"跨越型"。对此,我们选取"康德和黑格尔思想关系问题"为视角这一"颠倒式解题进路",扬弃国际学界关于二者关系的"衰落说""完成说"和"变革说",以黑格尔对康德批判的文本为依据,论证出康德与黑格尔关系的"断裂说"。以此观之,马克思思想实现了对于"断裂"的承认、弥合和超越,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得到重新理解,近康德式和近黑格尔式解读的冲突也得到合理融合。更为深远的思虑是,整合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为未来研究带来宽广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文化问题的大讨论中,马克思的文化发生、文化动力、文化发展思想被反复引用和申说,而文化结构思想置于一种被忽视甚至被忘却的状态。从马克思的文本理论与实践来看,马克思通过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唯心主义文化结构思想,建立了"从人间升到天国"的唯物主义文化结构学理式,实现了文化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关切文化结构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运思传统。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主要包括文化要素构成论、文化合力结构论和文化结构功能论。从其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视角来看,这种文化结构思想体现了科学性、批判性和人本性特质。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实践马克思的文化结构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多侧重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去理解,相对忽视其与"文化史"的关联,这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创始人维柯的历史观念间的比较研究相对落后。与国内相反,国外对马克思与维柯二人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早在十九世纪末就起航,时至今日,已经硕果累累。为更好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有必要了解维柯。首先,我们得了解马克思与维柯的直接思想渊源,即《资本论》里的脚注以及写给拉萨尔的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介绍西方学者研究二人历史哲学渊源的主要成果,从中厘清马克思与维柯在文化哲学上的渊源,即人创造自己的历史、所有权的历史、辩证的历史、现实的历史、社会的历史等,以促进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的众多学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阐发了对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自由和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他们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后来的唯物主义关系的解读更彰显了马克思伦理观的独特性。尽管这些解读并没有提供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解决方法,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确实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伦理观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徐平 《理论界》2011,(8):114-116
马丁·布伯的哲学开创了一种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世界观有别的新的思想维度,代表了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社会本体论不同方向的全新的理论努力。本文对布伯的"关系本体论"进行讨论,在与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比较性的解读中,彰显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米格勒·阿班枢对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民主思想的重新解读推进了当代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理解。阿班枢认为,1844年以前马克思民主政治思想中潜在的激进反抗精神,属于"马基雅维里时刻",由此阿班枢阐释了马克思"真正的民主"思想的四个特征,这为马克思民主思想提供了另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阿班枢以时间性引入马克思民主思想,具体阐释马克思民主思想在现代民主具体实践中的意义,主张将民主看作整体人民不断抗争、不断自我创制的实践活动,推动"真正的民主"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个"语用关系"的轴线.语言实现了从"指称论"到"游戏说"的转变,这个转变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有特殊的意义.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通常从哲学纯学术的角度着眼.然而,马克思实际从事的是社会批判和改造社会的斗争,游戏的性质的不同,造成马克思语言的"用法"也不同.我们应当从马克思所从事的这三者统一的游戏中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语言,并由此拓展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