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期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热潮,研究者们在这股热潮中提出各自的见解。其中主要在“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与全球化的关联等方面有所分歧。本文对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启示,以凸显这一理论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诺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应和体制转轨的现实诉求,国内学者尝试构建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并沿四大主线展开:一是系统比较及认知深化;二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据;三是理论批判及回应诘同;四是理论建构及指引实践.这一研究从历史唯物主叉出发,系统地剖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理论地位,也很少谈及制度变迁的社会价值倾向.因此,原有的理论体系应在一个广义的视角下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国内的新近成果在一些方面颇丰,在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论、马克思思想的宗教性、马克思宗教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系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当然,在对马克思宗教观研究方法、马克思中后期宗教思想文本研究以及马克思宗教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民 《兰州学刊》2007,(4):136-138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没有系统展开论述.近几年来,随着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用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貌,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把这一理论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做一些梳理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地推动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海静 《兰州学刊》2010,(10):189-194
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方法来源、基本内容、中国适用性等方面。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建议加强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与哲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以及社会道德价值理想与社会制度价值理想的辩证统一;为人们审视价值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文化哲学视野.它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实践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 ,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不能作为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基础 ,否定生产理论在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种以哈贝马斯与吉登斯为代表 ,认为生产理论只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层面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变迁 ,更需要强调制度或普遍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支配作用 ;第三种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 ,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域中 ,生产理论仍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逻辑前提。批判分析这些理论观点 ,在生产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哲学范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随着公民通过网络维护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概念和领域。为深化对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认识,文章梳理和评价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发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体现出三个分歧,即发生场域、性质、特征的分歧。生发方式和模式可概括为三式,即主体推发式、事件引发式、客体触发式。其类型为三态,即纯网络态、网络现实交互态、网络向现实的转变态。其管治也表现为三类,即柔性管治、韧性管治和刚性管治等。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日趋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从研究的初始阶段、拓展阶段和延展阶段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述评,可借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近年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它在坚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开辟了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察社会发展、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认识、新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末期讨论的基础上,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方面形成许多新的不同认识,并开始反思研究范式本身。目前的研究存在多样性有余而共识不足的问题。要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使命,正确看待研究范式并推进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是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归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其结果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共产主义,用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与领军人物,柯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改变了英美地区学术圈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冷漠态度,同时也使唯物史观重新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柯亨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做的厘清有其贡献,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有缺陷,尤其是他在规律观问题上否认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因果必然性规律,而认为是一种功能解释.正是由于存在解读上的缺陷,柯亨晚年对他为之辩护的唯物史观的可信性产生了动摇.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学术研究》2001,(12):76-79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活动和本质的深刻阐释,是人的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澄明.马克思哲学需要不断同现代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与碰撞,从而不断引发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争论,催生新的理论流派和新的实践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对马克思哲学的不断阅读和重新阐释,是马克思学说的一种重要发展途径.作者认为,在基本的理论形态上,马克思哲学表现为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哲学,而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它表现为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学术研究》2007,23(1):12-18
澄清马克思哲学特殊的理论存在样式,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阐发其哲学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非哲学”的态度摒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但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种新的理论存在样式,那就是把哲学变成了“哲学实践”,即变成了一种干涉、介入和变革现实生活的方式,并因此使得哲学表现出与传统哲学有着重大不同的理论性质、言说方式和话语方式。自觉地认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这种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能以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来衡量和评价马克思的哲学性质,更不能用传统思辨哲学的话语方式和言说方式来理解和阐发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研究文化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创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创新,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将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回归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统一,开源与创新的统一。当前要把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的工作推向深入并取得实质性成果,需要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回答新问题;进行新对话;开掘新源头;创造新方法;丰富新内容;建构新体系;倡导新价值。惟有将这七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建构一个真正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点,充分反映当代科学、哲学和人类实践发展水平的中国化、现代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