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认为,"防御性战争"和"战争中的防御"是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把音法战争中先后两个阶段的防御一方和进攻一方分别称为正义和非正义的,只是当时战争中的防御与进攻同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史性的客观一致,并非意味着以防御和进攻作为划分战争性质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工人阶级参加民族保卫战争,旨在维护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根本利益,并不意味着要求工人阶级应当支持资产阶级政府;马克思在普法战争中为工人阶级制订的策略方针,与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并不矛盾,都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工人价级的任务为依据的,有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分裂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西藏觊觎已久。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曾多次派人以游历、传教为名侵入西藏;十九世纪中叶在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后,英国开始把侵略魔爪伸向与印度毗邻的西藏,并妄图以西藏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英国先后发动了1888年和1903—1904年两次侵藏战争,并通过随后签订的《中英藏印条约》(1890)及续约(1893)、《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及《通商章程》(1908),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英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利用十三世达赖对清王朝的不满,挑拨离间,制造西藏执政者与清朝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恶化是帝国主义(尤英国)侵略西藏的产物。西藏与中央政府间矛盾的萌生开始于晚清英国侵略喜马拉雅诸山国之时,此后英国的两次侵藏战争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矛盾,乃至到联豫后期,只能借川军入藏稳定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时局动荡不定,各种国际力量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改组。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更进一步加快了这次改组的步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或多或少都介入其中。英国的政策早已由英日同盟而名闻于世;但相比之下,德国对此的外交却很少为人瞩目。其实,对于交战双方,特别是对于俄国而言,德国政策的作用之大,丝毫也不逊于英国之于日本。  相似文献   

5.
一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在这一年中,帝国主义强盗开始大规模地侵入中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其中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这短短的六、七年中,中国人民就连续地举行过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国人同每一个侵略中  相似文献   

6.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04,8(1):52-59
蒂特马斯是英国社会政策的鼻祖,其福利理论为福利国家奠定理论基础,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蒂特马斯典范".蒂特马斯信奉费边社会主义理想,将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理论与政策实践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文采取文献回顾方式,从代表人物和机构、理论渊源、核心价值、国家角色、市场作用、社会的观念、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和影响福利发展因素等层面,开创性地在中国全面详细介绍了蒂特马斯典范与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理论,以期为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政策发展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一、为朝鲜核危机埋下了祸根1.朝鲜战争使半岛南北彻底分离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就根据《雅尔塔协定》分别进驻半岛朝鲜南北两侧,双方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占领区进行管理并帮助分别建立了政权,造成了南北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美苏矛盾加深和南北尖锐对立,朝鲜半岛局势不断恶化。朝鲜南北双方建国特别是苏美撤军之后,都宣称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并都视完成朝鲜半  相似文献   

8.
对列宁的时代观应有正确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出发,根据对当时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对他所处的时代作过许多论断,诸如“金融资本和垄断资本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或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等等。斯大林在给列宁主义下定义的时候,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方面概括了列宁对时代的论断,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它必须引起一系列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一系列革命.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时代的主题.列宁时代观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断构成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一、第一次亚非会议和万隆精神一九五四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四日,亚洲和非洲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经过我国代表团和其他国家代表团的一致努力,会议打破了帝国主义制造的各种纷争与阴谋,严正地遣责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罪行,支持了被压迫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据报导,各家意见纷纭,归纳起来不下四派之多。因这些文章一般都未正式发表,各派论点论据不便列举。就已读到的几篇文章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意见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毛主席关于“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的指示的不同理解产生的。如夏东元同志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问题”,认为“义和团战争结束,由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主,逐渐转化为人民大众与业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清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了。”不久,胡绳武、金冲及两同志以“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对夏文提出了异议。认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是“所谓‘趋向缓和’,而是更加深刻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苏论战中,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中苏两党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苏两党对于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两党对世界主要矛盾及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今天看来,对于时代,中苏两党都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苏共的观点比较接近实际,但苏共只是把和平共处看作对抗资本主义的手段,后来又表现出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共则过于强调战争的危险性,结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匈奴南下,臣属于东汉。北匈奴继续与汉为敌,不断侵扰边境,双方战争频仍。公元91年,北匈奴单于在战争中惨败,被迫挟众西逃,踏上了西迁之路。北匈奴的西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相对而言,外因大于内因。  相似文献   

14.
李秀石 《社会科学》2006,(12):57-64
改善教科书的国际活动以自愿、自律为原则,公正、客观地理解历史,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本文从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及民间人士三个角度,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开展改善教科书的国际交流活动,总结德法、德波两个不同类型的教科书交流模式的实效及意义——消除战争加害国与被害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改善加害国教科书内扭曲的历史认识,以及双方教科书中不利于发展相互友好关系的内容,形成政府主导但有别于政府外交的改善国际关系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忧虑便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历史学家都在期望战后的世界不要完全不同于战前的秩序。战前的迹象表明,人们同时也在作一些缓和紧张局势的尝试,在历史学家中,这种情况就更为显著。德国学界的国际交往在继续,并且呈扩大的趋势。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友谊变成了仇恨,不仅针对敌对国家,也针对它们的历史学家。战争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两种文化间的战争。一战期间,两大阵营的历史学家立场和行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不论战前他们在政治问题上分歧多么大,一旦战争爆发,他们都几乎无条件地支持战争,尽管这些分歧只是被暂时搁置在一边,这种情形在德国尤为突出。然而,毫无疑问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支持与反对战争的双方之间,分歧与一致同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战争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很小,历史学家都不愿接受战争带来的新的现实。一战后,德国的历史学家很少再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和美国历史研究的新潮流发生联系;由于抵制变迁,德国历史学变得越来越和国际学术界无关。  相似文献   

16.
美英在使用核武器协商权问题上的纠葛源于二战时期罗斯福与丘吉尔所签署的《魁北克协议》。战时由于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在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问题上两国立场一致,并未因协商权问题引发矛盾。战争结束后,由于冷战的日益深入,美英依然保持了亲密的盟友关系,但在使用核武器的协商权问题上两国却由于不同的立场引发多次外交争议与矛盾。在驻英战略空军基地与朝鲜战争使用核武器的协商权问题上,美英政府进行了多次外交谈判与斗争,但美国一直坚持其总统在核武器问题上的行动自由权与最终决定权,英国所获不多。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与沙皇俄国围绕着对近东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报纸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配合政府极力煽动民众的反俄情绪,制造对俄战争舆论,《泰晤士报》等报纸还通过战地记者发回的报道将英国军方在组织、管理的混乱和战术上的失当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从而对英国政府和军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不仅提高了报界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使报界对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得以极大提高。但同时,英国报界对舆论的控制也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从而促成了英国战时出版审查制度的出台。  相似文献   

18.
黎虎 《河北学刊》2023,(6):57-63
汉代的和亲存在直接的、单一的和间接的、双重的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后者为少;汉代和亲的基本属性是婚姻外交,其特征是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以对等性关系通过条约或协议而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政治性联姻;和亲并非中国古代独有的现象,而是通行于古代世界的一种外交方式,并非源自某一个地方,而是在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过,具有普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蕃和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量史料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唐王朝、土蕃和盟的次数应当是十次,而不是过去说的六次或八次;唐、蕃和盟的频繁与吐蕃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唐、蕃和盟虽然屡盟屡毁,但仍有其积极作用:和盟促进了双方使臣的友好往来,减少了战争,促成了和亲,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过程是否必然伴随着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否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及对工业化初期不同类型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的比较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已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的首要课题。 (一) 众所周知,英国是率先进入工业化过程的国家,其物价变动的趋势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01—1850这一时期美、法情况比较特殊,不具有一般性,德国的工业化还未开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01—1825):总的来讲英国的物价是上升的。其原因:1、英国当时处于英法战争时期,物价受战争影响大;2、当时英国还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