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建红教授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一书直面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尴尬现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忧患意识为执念,提出构建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的重大命题,剖析当前建构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的现实障碍,从互动理念、互动原则、互动路径等方面系统化地建构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技"是基于历史上已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而生成的。追问现代科技的本然逻辑,实际上是追问现代科技"何以是其所是",即是追问现代科技何以生成。因而这种追问不是对现代科技"是其所是"的描述,而是要追问其生成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辩证法,即"何以必为其所是"。从现代科技所关涉的诸伦理关系中,探寻其生成的道德哲学基础,其中既包括现代科技"何以是其所是"的客体向度,又包括其主体向度。现代科技的实然逻辑,即现代科技"是其所是"。从道德哲学的视域审思现代科技"是其所是"的实然逻辑,不仅关涉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境遇、现状与运作机制及伦理关系,而且关涉其产生的多重伦理效应及其伦理悖论。现代科技的应然逻辑,即现代科技"是其所应是"。从道德哲学的视域探索现代科技"是其所应是"的应然逻辑,不仅关涉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价值导向、运作机制,而且关涉现代科技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现代科技的三重逻辑体现了其主体不仅须追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而且须反思"我们应该做什么",即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亦即不仅要思考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更要思考现代科技—社会—自然—人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认知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共同体通过实体“义务”的伦理诉求、“德-得相通”的道德机制、“手段-目的同一”的价值逻辑、“义利合一”的道德取向,建立伦理冲动一科技冲动的合理体系,使伦理冲动、科技冲动由差别达致契合,在科学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中实现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推动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又一次自我超越.现代科技变革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表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又必须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进.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又一次自我超越.现代科技变革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表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又必须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进.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安全观和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看,安全不仅因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而成为道德范畴和伦理原则,而且是我们思考现代科技伦理问题之源,也是评判科技活动善恶的价值标准之一,是现代科技活动所应秉持和遵循的首要伦理原則.安全伦理价值的凸显是风险社会的必然结果,是科技活动对人类安全的消极影响和侵害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语境中强调安全作为科技伦理的首要原则,是具有非凡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理性的迅速膨胀招致科技的伦理异化难题与人的异化困惑。现代科技的异化难题归根到底是"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科技发展问题。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总体上呈现出"为人"的伦理本性,因此,推进科技"人化"是规避科技"异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并发展"人文科技",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并发展"绿色科技",搭建沟通互动的科技参与平台并进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推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困境的必然选择。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技术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为此,必须运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促使技术生态化。本文探讨了生态文明视野下如何利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从而使技术更好地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低碳模式转型中存在着悖离经济伦理的现象,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经济伦理的构建是推动低碳模式转型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得到了坚持生产伦理,发展低碳经济;坚持消费伦理,倡导低碳生活的结论。经济伦理的构建能引导、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升级,既能抓住转变发展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也能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思想的理论支点 ,建筑在地球仅仅是僵死的物质和仅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假设基础之上 ,要改变这种“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 ,需要现代科技哲学向地球生态共同体观念的转向。由此笔者试图揭示并确证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在描述伦理、规范伦理和哲学伦理思维方面体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以及在伦理学的相对论、目的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传统上的历史渊源及多样性发展 ,认为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多样性优于单一性并具有现实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形成于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其基本理论特质是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分别从社会制度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三个方面,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及其技术的利用,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冲击.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已显得苍白无力.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从人类基因研究及其技术的利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着手,着重寻求促进科技与人类伦理和谐发展的途径.一、充分强调人类在基因研究成果上的共享性与个人的平等性;二、在全社会弘扬主流的道德风气、主流的价值观念;三、加强立法.  相似文献   

13.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与价值无涉的科学价值中立论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的社会功效也日益显赫。可以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规范如影随形,不断地规范和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科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愈发密切,科学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因而,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关涉,控制和减少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以人类内在的伦理规范和终极价值为引导,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科技伦理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变迁,不同的科技伦理观又对中国社会与科技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回顾文明演化和科技嬗变的历史轨迹,汲取相应历史经验,才能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道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流变脉络表现为科技伦理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人定胜天再到现代的天人协调。只有自觉自律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并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常态必然伴随着新的伦理问题。反思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科技期刊只有把握好发展的伦理向度,坚持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期刊发展的第一要务,将恪守崇高学术风尚作为期刊发展的道德底线,将人文关怀贯穿于编辑出版活动的全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 ;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 ,而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 ,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质上体现了科技主体的责任。应当在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出发点,在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能力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在提倡循环经济,完善节能减排体系,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其科技创新能力还必须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增加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有着复杂的关联性。基因工程技术社会功能的显现过程,也是人文价值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在遵循人本原则、技术与伦理观念协同原则和非功利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确立开放的技术伦理评估框架、推广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观、强化生命科学家的道德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等途径,协同好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提升的关系,实现用人文价值原则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目的,通过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去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