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永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4):22-26
在巴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觉新是时代内容最丰富、历史意义最深刻的一个."家"的象征意义使觉新性格的意义得以突显.应该理解觉新不为弟妹们所理解的痛苦,理解他以强烈的家族责任感所面对的道德难题,和他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思考中深沉的历史叩问.身心分裂正是觉新悲剧的根源和意义所在,其中凝聚着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2.
常留英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分裂不定式长期遭受传统语法学家的批评和指责,却得到名家和英语专业人士的青睐。分裂不定式不仅没有对不定式造成任何结构上的分裂,反而通过将作动词修饰语的副词或短语的自由嵌入,成为一个组合灵活、表意丰富、功效强大的意义载体。 相似文献
3.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曾经这种说走就走的潇洒离职红极一时,引来诸多职场人的艳羡。然而,这种任性离职的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风险?若劳动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先来看看小王的案例——小王于2021年1月入职某汽车配件公司。 相似文献
4.
胡明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12
悲剧人物形象分"有为型"悲剧形象、"无为型"悲剧形象,它们既决定了悲剧展现方式--强式与弱式,又决定了悲剧审美类型--"高调悲剧"、"低调悲剧"."高调悲剧"以"入世"理想激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带给人们积极入世的热情的崇高感、奋斗感,让"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闪烁."低调悲剧"以"出世"态度迫使人们反思世界与自己,它促使人们怀疑生活、批判生活、理解生活,带给人们消极出世的冷漠的失落感、超脱感."高调悲剧"、"低调悲剧"满足人们多重情感需要,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欲望,因而悲剧才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巩晓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198-201
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将命运的残酷、人生的悲惨展示给人看的文学样式。关于悲剧快感的形成历来很受关注。本文以名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力图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悲剧力量"假说。通过分析"悲剧力量"从观众内心积蓄到反作用于观众而爆发,再完成使观众情绪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的其运行机制,得出"悲剧力量"是悲剧快感的内核的结论。并且"悲剧力量"的发生和转化机制都经历了一个"我—人—我"的过程,这指向了"认识你自己"的古希腊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6.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董保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2):35-38,44
<三国演义>和古典希腊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两个相似而又相异的因素:天意和命运."天意"高于"人意",近于神意,是超人的,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此文以<三国演义>的"天意"和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中的"命运"作比较,解释<三国演义>是一部有深刻意义的悲剧文学作品,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忠"和"义"的道德原则下选择"失败". 相似文献
8.
付东博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109-111
<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第六章里给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首先提到悲剧是一种摹仿,然后说明了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等.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悲剧的作用——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同时在《修辞学》第二卷第五章他指出怜悯是种感觉,引起的原 相似文献
9.
谢柏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111-115
从悲剧角色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可以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正是因为这些悲剧人物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才汇集成小说的凄美色调。这些悲剧角色所共同构建的悲苦世界,为中国小说的忧郁气质、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态,做了一个百川归海式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8世纪作为狂飙突进的代表,给当时的欧洲社会带来令人震撼的冲击,并感染着后世的读者.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剖析维特的性格,探索维特的精神世界,分析导致维特悲剧命运的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中国农民,肖志军,带着未领结婚证的妻子来到首都寻找新生活的希望。他酷爱读书梦想做官,但却一直最贫困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以中国农民特有的恐惧、怀疑、失望、无助和对医疗常识的无知以及自己特有的偏执看待周围所有的陌生人,他本来是要为“妻子”治感冒的,但现在他们“威胁”他要签字,要做大手术, 相似文献
12.
论“献祭”心理对西方悲剧“悲剧张力”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悲剧作品在其悲剧性情境的营构中,潜藏着人们对"恶"的恐惧而搬演的集体性情绪的发泄与传达,及对献祭心理图式的搬演.献祭心理包含着"媚神"、"悲神"及"辱神"三种心态,在"恶"的命运主题,献祭的品性赋予了悲剧命运感、神秘性和祭典性等因素,塑造了悲剧"严肃"、"崇高"、"阴郁"品性,使得悲剧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在类似祭坛的剧场中发挥作用.同时,献祭心理始终贯穿其中,支持着这种"祭典"的完成,使得观众在"玷污"与"圣华"牺牲中疏散自己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圣华与升华,在悲剧情绪净化的同时,使得悲剧张力得以扩张与收缩. 相似文献
13.
朱宇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3)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15.
如果说在企业招聘渠道中流行的内部推荐方式是被动等待,美的集团与离职人员加强联系,维护关系,通过这些离职人员去深度搜寻人才,就可谓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6.
17.
刘鹤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2)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许多爱情悲剧作品,但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在宋元以后出现的,特别是“三言”中的几篇。真正的悲剧作品中,悲剧形象不仅仅以苦难来博得人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以反抗赢得人们的尊重与赞美。“三言”中之所以出现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因为作者具有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体现为“命运的喟叹”、“痛惜的哀歌”,作者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佳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45-247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他的悲剧美学,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堪称悲剧性的否定过程。对悲剧的冲突和结局,悲剧快感和悲剧人物等的论述构成了黑格尔悲剧美学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李开复的每一次辞职,都好像是一场公关秀.观者其乐融融.当事人更是受益匪浅。今年9月.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中从职业经理人向创业导师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20.
陈世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185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拉萨尔关于《西金根》及“悲剧观念”的争论,不仅涉及到文艺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领域,而且也涉及到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今天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将拉萨尔的所谓“悲剧观念”作一点分析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笔者水平很低,文章难免有误,敬请大家教正。一、拉萨尔的“悲剧观念”是什么? 德国的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为了下一次的革命,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革命派同以拉萨尔为首的机会主义派,都想从那次革命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1848——1849年革命之所以失败,并不于领导革命的阶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