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双功能形容词,也被称作物质-心理形容词,是一类同时具有物质意义和心理意义的形容词。本文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双功能形容词的语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拓展;2、在该类形容词从原型语义向心理语义拓展时,隐喻式的认知模式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不同类型的双功能形容词在隐喻式语义拓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共性:都存在由物质域向情感域,性格域,人际关系域拓展的现象;3、当其心理语义已经形成并成为新的语义拓展的起点时,转喻式的认知模式作用更为突出,而在这个阶段中,部分代替整体这一类型的转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以"small"一词为例,分析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示空间量的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语料中,英汉双语的方位隐喻节点词"起伏"和"up(s)and down(s)"所吸引的搭配及其语义趋向、语义韵常模各不相同。基于大型语料库CCL和COCA中的新闻原创语料,探究方位隐喻在不同语言的搭配语境下的具体语义差异。汉语新闻语料中,节点词"起伏"的语义趋向多与景物描写、国际赛事、价格变化相关,呈现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韵特征。英语新闻语料中,节点词"up(s)and down(s)"的语义趋向多注重个人相关的生活事宜,仅呈现中性和消极语义韵特征。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是政治文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本文就其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隐喻的语境及语义的分析,结合中西方文化及表达的差异,"因喻制宜"地提出"舍喻""增喻"和"译喻"三种翻译方法,以期对后来政治文本隐喻的翻译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语义在其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语义扩展是语义变化的一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为语义扩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语义扩展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来完成。隐喻和转喻通过连锁型和辐射型两种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语义扩展。  相似文献   

6.
形容词重叠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但并非每一个原始形容词都有重叠形式。汉语形容词重叠有几个限定条件:基式结构、语义特征和语音。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思维活动。本论文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启发,总结出在翻译奥巴马国情咨文时可采用以下几种隐喻翻译策略:"保留源隐喻形象";"改变源隐喻形象,换成更符合的目标隐喻形象";"保留源隐喻形象,加上注释";"把源隐喻形象转换成语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济源方言中的部分度量形容词的儿化形式。并且分别从度量形容词可以儿化的范围和形式、儿化形容词的语义、儿化形容词的入句功能和入句条件、儿化形容的语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死我了"的构式义表达某人经历了一个极端的状态变化,从该构式的构式义出发,运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对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样的语法范畴进行了语义刻画,从而提出该构式成分中x的存在理据和限制条件,即×只能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然后论述了剩余成分"死"的语法范畴,进而从范畴化和构式生态性两个角度对这一构式的生成理据做了充分的解释。最后将这一构式上升到概念结构的层面,通过侧显、聚焦的识解方式对这一构式进行了详细的语义描述。  相似文献   

10.
词汇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民族的词汇体现出跨语言的语义文化差异和语用文化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在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上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初探,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进而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认知手段之一。人们以自己熟悉的身体为参照,以经验为认知原型,进而通过隐喻创造新的概念。身体各部位器官中,"脚(foot)"部具有带领身体移动以认识世界的行动能力,这一功能是其他身体器官所没有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脚(foot)"的原义以及以其为基础映射到别的语义域而得到的隐喻,以"脚(foot)"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认知隐喻学。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是隐喻的本质。隐喻的映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把握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隐喻。  相似文献   

13.
中外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各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习语具有特定的、完整的多样形式,用法固定,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具有普遍性特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易被忽视、不容易被识别的,固定的、传统的隐喻表达。这些固化的话语模式反而使人们忽略了语言使用的隐喻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隐喻是认知的工具。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建立在对世界的体验之上,词语语义的构建和理解与隐喻联系密切。本文以常见的形容女性的汉语习语为例,从隐喻的角度来浅析其语义,以期激发人们的隐喻意识,更好地了解隐喻在话语中的构建机制。从而掌握话语使用的策略,提升交流技能。  相似文献   

14.
傈僳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定中结构有两种不同的语序,即"名+形"式、"形+名"式。这两种语序构成的复合词及短语在语法、语义、语用和语音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语序类型学角度,结合语料深入分析它们的语序形式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乡宁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结构形式多样,语义丰富。本文归纳了乡宁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10种结构,分别是: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里AB式、AXX式、AXYY式、XAXA式和AXXY式,并进行了语义分析和与语法结构分析。其中AXYY式、XAXA式和AXXY式这三种结构,口语色彩浓厚,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18.
广告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反映了语言系统的面貌,也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广告语言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分析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这三个维度在香水广告语中的具体表现;从语义冲突、映射方式、相似性作用、双重影像四个方面分析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运作机制,从而深化对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表达和接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通过一种领域内的词汇来描绘另一种领域内的现象,目的是为了理解、认知新事物。一个词语创造和产生,新意义的扩充压缩增加等,隐喻发挥着巨大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化新词不断出现,即以一定的语音形式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的词语。这样的新词大量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在网络中突出。这篇文章以网络中出现的新词"X帝"结合语料,对这一新出现的语义特点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已发掘此类词语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并对以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隐喻探讨多从语义角度展开,虽有成果颇多,但对隐喻的解释并不全面,有些重要问题仍需从新角度进行解读,语用学便发挥了其独特作用。本文从早期对隐喻的语用解读入手,回顾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Searle言语行为理论下的隐喻识解,并引出隐喻解读新发展: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