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情感教育是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情感因素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注重情感教育。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含义及发展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正处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期,而情感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从更深的层面对情感教育进行深入的认识,将其列入到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中,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合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来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当前情感教育的研究状况为立足点,以情感教育的理论综述为出发点,对情感教育和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做了细致的阐述,同时对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进行论述,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方法形式,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来推动英语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王华伟 《职业》2013,(20):81-81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职业高中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介绍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并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洪英 《职业》2012,(11):50-5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技校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意志不坚定,以及紧张、焦虑、胆怯、沮丧等消极情感。这些消极情感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成效,而且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而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先探讨情感自身的功能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和英语教学中所需的情感心理,最后重点探讨如何全面实施情感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7.
常蕾 《职业》2010,(23)
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6,(Z1)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强调在教学中强化情感教育的运用。情感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宗旨,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性格、态度、自信心,强化"情商"教育,关注学生感情态度的发展,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实际上,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由于英语教学在传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片面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能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情感因素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因素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介绍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并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英语教材编辑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材的编辑,除了要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有一些特别的素养与能力,如政治敏感度、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学理论、熟悉英语教学法和提高跨文化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吴彬彬 《现代交际》2014,(6):214-215
创新人格是中国和谐社会发展和"中国梦"实现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的塑造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为了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渊 《职业时空》2012,(2):69-70
英语教学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提供保证。中专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实施教育干预,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艳艳 《现代交际》2014,(3):179-181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关键和保证。以北海四所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为研究样本,对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如何培养、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磊 《职业时空》2013,(9):76-77,84
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文章结合当今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可行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结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知识缺失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阐述文学因素尤其是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On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is that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sistances and pathways when we adop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In order to make CLT more effective in a global context,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eachers’education,students’needs and alternative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8.
就业问题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而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强调其综合性。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即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艳 《职业时空》2012,(2):52-55
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一直研究的课题和高职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育应该在准确把握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traces the trajectories of Uyghur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perspective.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data of two telling cases, it explores how minoritized students’ subjectivities were linked to neoliberal discourses of English and constituted by power techniques, self-technologies, and affective dispositions embedded in wider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experiencing a shift to the 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formance in English away from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authentic Uyghur” symbolized by the Uyghur language. Two salient discourses of English, i.e., English as constraints, and English as academic excellence, emerging from the neoliberal-oriented institutional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haped the participants either as incompetent English learners or elite subjects. Participants learned to responsibilitize themselves through such self-technologies as confession and preaching, and affective practices. Yet, technologies of hope and optimism became for a few the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 of elitism while projecting a majority disadvantaged as affectively problematic others. The self-technologies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without recognition of larger structures of inequality could further reinforce the neoliberal logic. The affective labor of sense of solidarity, commitment to community, empathy for the deprived ones with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nevertheless, may counter neoliberal logic and point to an alternative path to meaning-making and soci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