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而言,梁凤仪只是香港一个著名的财经小说作者而已。我们所不知道而且很想知道的是——梁凤仪的爱情、事业和她理想中的人生。白描篇:近况 和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对于作品超过百部的梁凤仪来说,写作始终是她的业余爱好。这从她递给笔者的名片中可见一斑:“作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头衔”。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妇女居然身兼不下二十个社会职务,其工作之忙碌,精力之旺盛,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梁凤仪告诉笔者,在生活中她实际上是扮演着作家、商人、太太三种不同的“角色”,写作只占去她每天时间的很少部分,大部分精…  相似文献   

2.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在咱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这应得益于她数量颇丰的作品。据介绍,琼瑶自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窗外》至今,已经出版小说46部。虽然其作品,在文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但就其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而言,她在中国文坛可称得上是一位有份量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内地可以说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没有哪一位作家或哪一部作品以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观察社会现实,以女性的社会生存状态为特有的表现对象。90年代以后,一部分女性作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迅速升温,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繁荣。所谓“病态”,指的是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从一开始就无暇他顾,急不可耐地突入女性自身的性活动这一私密空间,在自己的身体上寻求写作灵感和写作资源。十多年来,其写作视点日益下移,“性趣”日渐浓烈,以至深陷于自己的两腿之间不能自拔。这就注定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在其短暂的病态繁荣之后,必然迅速走向衰落。这一特殊的文学景观非常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14,(10):75-75
《批评史中的作家》.程德培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定价:39.00元 本书是程德培、吴亮及上海青年批评家黄德海、木叶、项静、张定浩等人近年写作的文学批评文章选集。所论对象均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如贾平凹、苏童、韩少功、王安忆、余华等;每篇文章都是一份作家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创作于19世纪初,作品以宗教、女性为主题,巧妙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刻画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经典形象。电影《浓情巧克力》改编自作家琼妮·哈里斯(Joanne Harris)的同名小说,创作于20世纪。同样是一部以宗教、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它与此类作品中的经典《红字》相对比,有相同之处,亦有反差与创新。本文拟就两部作品的相同与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数据显示:国产青春文学图书在年度文学或非虚拟类图书排行榜中.2004年前15名占了9名,2005年前20名中只占到8名,到了2006年上半年,前10名则仅占了2名。而一项不完全调查同样显示:2004年国产青春文学巅峰时期,80后作家群人数接近三四百人.而到了2006年,活跃于一线的80后作家人数只有三四十人,跌幅达90%。对此现象.中信出版社副社长臧永庆认为“肇事人”首当其;中是出版社和书商自己:“是出版社和书商害了这些80后作家.过度的商业包装扼杀了这部分作家的灵气。80后这批作家刚开始写的时候非常纯粹.这是他们得到同龄人支持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出版社和书商的利诱下.为了能扬名赚钱.相当部分80后作家逐渐远离这种纯粹,开始迎合某些口味。这种形同流水线操作的商业写作模式.流出来的只能是同质化产品,完全丧失了个性。没有个性的书.谁会买?”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艺术在许多方面的追求是一致的,它们都追求:1.创造性,2.完美性,3.精确性,4.高品质。当艺术中一些作品的题目与科学相关联时,这类作品不是某些科学现象的简单图解,相反,它是艺术家以个人的想象力做出的带有主观性的创造。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某些科学现象刺激了艺术家的联想式思维,并且给了他们的个人想象力一个更大的驰骋空间。  相似文献   

9.
于洪涛 《职业》2011,(6):100-101
在20世纪的作家中,卡夫卡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他的写作缘于精神上的焦虑不安,缘于缠绕他一生的挥之不去的“恐惧”。“我的本质是.恐惧。”他的这句话,既告诉了我们他写作的原因,也揭晓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忧郁性格的成因。“恐惧”使他的写作不以正面、正常的形态呈现,而是以分裂的,变形、夸张的手法穿越真实和梦幻、滑稽和痛苦,洞穿人类的生存状况,抵达真理的彼岸。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名人多受盛名之累,苦于应酬客人的拜访,影响学习与写作。为此,他们想出种种避客之法,颇为有趣。1942年春,作家端木效良居住桂林时,写作任务很重,可是每天都有许多文学青年慕名来访,为了潜心创作,他在居室门前贴一首诗:“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初读时,好象是一首感情缠绵的情诗,细品之下,方知是一首“杜门谢客”的妙诗。诗中的“女儿”指诈者自己,“情郎”则指读书与写作.作者连诈梦也想到写作,当然无暇同别人应酬。上海著名老作家舒群,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邱媛 《职业》2013,(23):188-190
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之中;而常年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的作家常常在作品中抒写自己的思乡之心和眷恋之情。他们虽然受到异邦文化的影响,却一直追求民族特色,在精神上回归家园。故乡的记忆更多是来自作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童年的生活和记忆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为他们的思想打下基础,终身伴随着他们。  相似文献   

12.
忆刘绍棠     
打倒“四人帮”的那个冬天,某日,我在大街上认识了一位赵姓姑娘;双方一见如故,言谈融洽;赵姓姑娘说起最要好的女伴的父亲是个作家,名叫刘绍棠;目前正在家里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地火》,手稿堆了一地……  相似文献   

13.
王朔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从"我"这个叙述视角出发,展开论述,并且以作品《动物凶猛》为例,深入探究王朔作品中叙述技巧,揭示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4.
宋臻 《职业》2013,(7):36-37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以表彰他对历史和当代文学的贡献,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著有《红高梁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我们来看看他的魔幻世界对职场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贺小茂 《老年人》2006,(1):22-23
刘勇,一级作家,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自1952年开始写作,至今发表作品300多万字,计小说集7部、诗歌集3部、戏剧集3部、曲艺集1部、论文集2部。曾经两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冬日的一个下午,我如约推开刘勇老人的家门。暖阳下,刘老显得特别精神,提及过去的往事,他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1925年,刘勇出生在湘乡县湖山乡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读书用功,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半,就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种地。家里没吃的,刘勇为饱肚子,后来去给地主看牛。俗话说“:放牛好耍,放马好骑。”他原本打算放牛时…  相似文献   

16.
儿童作家休·罗夫丁的代表作《神医多立德冒险故事》讲述了神医多立德带领他的动物们往来非洲猴子国拯治瘟疫的历险经历。作品情节新奇、人物生动,给儿童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文中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创作理论和对本部作品的评析,探讨《神医多立德冒险故事》中的娱乐功能及其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变,从而推动了小说艺术的发展。当时,作家们倾向于两种小说创作,一是从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写作历史小说;二是从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中积累素材创作现实小说。1945~1962年,马格里布各国共出版中、长篇小说7部,其中5部是突尼斯小说,可见突尼斯在这方面是领先的。 艾布·卡塞姆·穆罕默德·卡洛出版的《复兴》系列丛书,无论对短篇小说,还是中、长篇小说的创作都有促进作用。丛书中有突尼斯作家的作品,也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作家的作品。随后,由穆罕默德·姆扎利主编的《思想》杂志问世,这份期刊尤其关注小说文学,1959年出版过一个突尼斯阿语小说专辑。1966年,《小说》杂志创刊,主要刊载短篇小说,也刊登有关中、长篇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文章。 此外,《新生》期刊、《劳动报》、《晨报》等都辟有每周专栏,发表小说、文评,为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提供合适园地,为活跃小说创作发挥了良好作用。 白希尔赫里夫是突尼斯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50年代,《思想》杂志连载他的中篇小说《爱的诱惑》。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一个20岁青年的爱情历程。之后,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夜光》出版,取得颇大成功。他的第三部作品是《  相似文献   

18.
王美龄 《现代妇女》2013,(12):I0044-I0044
庐隐作为一个觉醒的女作家,不仅看到了社会中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迷茫,同时她也以一个女作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反映现实生活。在她的作品里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同时因为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新旧道德的夹杂,这种觉悟的意识在现实面前面临着种种挫折。庐隐通过作品刻画出了一代知识女性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痛苦伤感。  相似文献   

19.
正李碧华,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她才高八斗,行踪神秘,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坚持出书不公开照片、不安排签名售书,为此主动放弃了香港畅销书作家排行榜,被誉为港岛最神秘的女作家。在30多年的写作生活里,有百部作品问世,其中《胭脂扣》《霸王别姬》《纠缠》《秦俑》《诱僧》《青蛇》等被改编成影视剧,不仅捧红了张国荣、梅艳芳等明星,还摘取过戛纳大奖。  相似文献   

20.
从林白开始     
  zone 《女性大世界》2006,(7):158-159
第一次看到了林白的《玻璃虫》。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关于头发和蛇的比喻,以及林蛛蛛这个和她的名字一样懵懂、率性的女孩,用林白的话说,“她特别真实,有一点憨,有一点懵懂,又有一点无知者无畏的劲头,有时候还有一点疯。可以说是个性情中人。”这是一本真实和虚构结合写出过去电影厂里的爱与性疯狂与落寞的书,能感受到她写作时的愉快心情。林白说:“它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是最畅销的一部,通体明亮轻盈。我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词和句子噌噌地往外冒。我走到阳台上它们还跟着我,真的是很有趣。”这就是所谓的一场文字的裸奔,精神的裸奔。一次自由的快乐的无法克制的裸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