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今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为国家统一、民族文化复兴以及东西方精华文化沟通融合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温州、上海、北京、台湾等全国各地举办了"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活动。3月18日,在南怀瑾先生的家乡乐清,乐清市图书馆在二楼设置了南怀瑾图书专架,并在一楼展厅举行了"纪念南怀瑾诞辰100周年图片展"。  相似文献   

2.
百年南师     
正在知乎上,曾看到这样一个回答。我第一次出门求学,坐的是金温铁路的火车。若干年后,才知道这条铁路是南怀瑾先生投资修建。1998年铁路开通后,我的堂兄带着年迈的奶奶到火车站,轰隆而过的火车把我奶奶吓得不轻。作为一个直接受益于南怀瑾先生的乡民,我对他老人家心怀感恩。南怀瑾先生,一代传奇。外界赋予他的标签很多,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今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3.
学术的大众化与大众的学术化姜义华在许多学术著作出版为难的近几年中,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却不胫而走,包括一批相当艰深的著作,也甚为畅销。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南怀瑾先生为学术大众化和大众学术化尽心竭力。他的著作对人类思想精髓深切的体认和极具睿智的发挥,对...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3月18日,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这是一个值得温州人怀念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国学界珍重的日子。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先生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村的一个乡绅家里。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青年时曾跃马戍边,参加抗日;1949年前往台湾,长达36年;后旅宿美国,移居香港;晚年回归大陆,设坛讲学。2012年9月29日,在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逝世,  相似文献   

5.
南怀瑾与浙东学派潘富恩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温州乐清县。他的治学态度、方法及特点,颇多继承和弘扬浙东学派的精神。浙东学派是南宋和清初时期提倡实事实功、主张穷经而求证于史的学派。浙东学派巨子陈亮有所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学术气魄,不盲目崇拜权...  相似文献   

6.
南怀瑾的文化整体观刘剑君南怀瑾先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基本上是以文化为本位的,即从文化这幅多面镜去透视中国社会的本质。但他并不拘泥于文化,受制于文化,而是从文化与政治关联中找到个体、社会、宇宙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处,因而显示出他独到的广博与精深。一般人认为...  相似文献   

7.
南怀瑾著作“三热”高若海南怀瑾著作热销,是图书市场上一件引人注意的现象。读者爱看南怀瑾的书,出版社争出南怀瑾的书,连经营盗版谋利的不法之徒,眼睛也盯着南怀瑾的书,其“热”如何,已可想而知了。然而细一思之.南怀瑾著作热的出现,与市场上一阵风似的“这个热...  相似文献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人生境界,用这种境界来形容南怀瑾的人生态度,确实不为过分.他以超脱的眼光洞察世事人生,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入木三分.体现了一种飘逸超然的人生境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读历史与人生》一书篇透射着南情瑾先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说是南情瑾读书论史谈人生的真实写照.学问博大精深的南怀瑾在台湾有很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有《禅海…  相似文献   

9.
薛仁明 《社区》2013,(20):18-19
南怀瑾去世半年了,偶尔,还听到有人批评他。相较于批评者,尊敬他的人,当然更多。南怀瑾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骂他的人。倒很集中,不外乎知识分子、学院学者,以及受他们影响的年轻人。这些人,均雅好读书,也都颇有学问。不过,他们从不认为南怀瑾有学问。或者说,他们总觉得南怀瑾的学问大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市面上影响比较大的讲述《论语》的书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着让人惊叹的销量。1976年5月,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到1988年已经再版18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引进大陆是1990年,并没有预想到海峡这边也会迅速欣起“南怀瑾热”。台湾老古文化出版总编辑、随南怀瑾30余年的刘雨虹女士回忆,同样是1990年秋天,她经人陪同到北京商务印书馆洽谈南怀瑾《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说》两本书的出版时,曾遭婉拒,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对学术价值的犹疑,还有对其能否在大陆流传的顾虑,两本书后来改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现在没有任何出版社会对南怀瑾的书能否流传产生置疑,尽管它的学术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游学”这一历史悠久的教育形式在我国沉寂了数十年后又大兴其道,但其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南怀瑾先生说过,每当社会转型、变革或动乱之际,道家的学说就会特别受欢迎。诚然如是,庄子的全面、深刻、独到的游学观就像济世良药,可以用来医治当前游学之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问一般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但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却强调学问是指做人好、做事对。做人好、做事对的要义是求仁、好礼、迁善、改过、行孝悌,可以通过随时随地观察学习,总结人生经验,培养静一心态等途径达致做人好、做事对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世俗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南怀瑾现象”之我见徐洪兴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自九十年代初被引进大陆后,很快便风靡了起来,而且,其风靡的程度居然今出版界也为之瞠目.且不说象《论语别栽》《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上的智谋》这些通俗易懂的书异常畅销,...  相似文献   

14.
强江海 《新天地》2016,(2):16-17
时值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3周年之际,南怀瑾三子南一鹏写书立传,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平凡的父亲. 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 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相似文献   

15.
1998年6月11日,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首趟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缓缓驶出温州火车站,向杭州进发,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开通运行。“巨龙横贯浙两南,百年梦想今日圆。”在尽情欢庆的时候,浙西南2000万人民不会忘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是他发起修建了这条被称为“浙江头号扶贫工程”的地方铁路干道,开创了内地与香港合资修建铁路的先例。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化情境中的南怀瑾顾晓鸣南怀瑾的著作主要是一种阐释,一种面对新的文化情境和文化大众的释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经过一、二千年的“述而不作”和“一句顶万句”的教训和驯导之后,大多数人不但对先人,甚至对与中国文化学术风格殊异的西方文化,也采取“言必...  相似文献   

17.
周瑞金 《社区》2012,(14):13-14
一 南怀瑾先生一生行踪奇特.常情莫测。1949年初抵台湾设帐收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并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门生遍海岛,在台湾思想文化界影响极大。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发生“十信案”。蒋经国借机将一批党政军要人整的整,贬的贬,调的调,抓的抓,连南怀瑾先生也被怀疑为“新政学系领袖”。1985年南先生不得已“避迹出乡邦”。离开了生活36年的台湾,到美国华盛顿隐居3年,直至蒋经国逝世后的1988年秋才途经日本返抵香港定居。  相似文献   

18.
正1955年,38岁的南怀瑾先生出版了第一本书《禅海蠡测》,随后又出版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列子臆说》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二百余种。其《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直到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南  相似文献   

19.
在温州,如果碰到姓南的当地人,只要回溯三代以上,你就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来自一个地方,一个位于乐清市黄华镇叫做南宅的古村。南宅,顾名思义是个以南氏家族住宅命名的村落,今天它因为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老家而闻名。但在南怀瑾那袭长衫背后,很少人知道,南氏家族的文化香火已经足足传承了八百多年,名人辈出。南氏,因而成为乐清一大望族;南宅,因此被《浙江通志》《浙江省名村志》皆列为“浙江名村”。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个教育人,十分熟悉一句话——"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有用之才"。私心以为,如果两千五百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听了,一定会微笑着点头:"我很赞同你的想法呀!"直到翻开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才发现自己想法不免片面。一个标题赫然入目:"是什么东西"。再定睛一看:"子曰:君子不器。"何谓"不器"?南先生解释道:"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