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具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掀起规模巨大的爱国运动,为祖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史学工作者撰文进行研讨和宣传,这对我们了解华侨在抗日战争的作用,帮助甚大.但是,华侨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从政治上的支持和以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的援助,在这些文章中,或则语焉不详,或则仅限于某一角度,均末足窥其全貌.笔者不揣谫陋,拟就华侨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杂文在沈从文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它却涵纳了沈从文思想艺术中的诸多曲折与矛盾。特别是《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这一组杂文,展现了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曾经有过的尝试、探索与失败,补充了沈从文由"边地牧歌"转向"抽象的抒情"的精神轨迹。而《沈从文全集》对"杂文"的收集、归纳,又为我们提供了沈从文研究的一条新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沈从文被经典化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3.
“夭道”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或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仅当时没有收集出版,解放后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发表出来,供茅盾工作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郭老在《鲁迅诗稿》序中,高度赞扬先生的诗,说是:“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细读先生的诗文,会感到郭老讲得深刻。那评价之准确、精到,已超出对鲁迅诗的论定了。是的,何止诗!鲁迅先生好些作品,都是诗意盎然,臻于绝唱的。一代文豪的鲁迅,素秉诗人的素质,运笔为文,即使一些主要并非抒情的篇什,例如杂文,也往往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象《秋夜》、《风筝》,从某个角度说来,简直可当作散文诗来读。更不用说象《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的抒情名篇了。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曾写过大量的抗战杂文,这是作者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极富思想性的部分。在作者明白晓畅的文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那昂扬旺盛的战斗意志,他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觉醒与牺牲精神所鼓舞;感受到他对日本军阀的满腔仇恨,对神圣的抗日战争的衷心拥护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并感觉到郁达夫时时刻刻在关心着国内外的时局以及他那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6.
语境与释义     
历代训诂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根据语境而释义的大量养料,其中许多见解是极为精辟的。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等原因,前贤对于语境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以至确定训诂方式的因素,将它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并总结出其方法体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或则就事论事,较少提出一般规律;或则说得比较原则,语焉不详,或则混同传注和辞书特点;或  相似文献   

7.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四川夔州住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中吟咏白帝城的即有十多首。在这十余首诗中,有些篇章涉及到对公孙述的评价问题。鉴于过去许多诠释杜诗的著作,或则回避这一问题,或则有所误解,不尽符合历史事实和杜诗原意,我们在此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郭沫若同志写了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蔡文姬》写成于一九五九年。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一生奋斗的史实,非常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郭老没有做全面的描述,只选择了“文姬归汉”这个事件,从侧面描绘和歌颂曹操的历史业绩。这是因为郭老对蔡文姬其人其事,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郭老说《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不说,想来读者也一定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老甚至坦率地承认:“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还有,就是郭老热烈地赞赏《胡笳十八拍》,对这首长诗花费很大心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时事散文创作几乎涵盖了辛亥革命至抗战之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留下了作者对中国现代历史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在创作上,周作人大胆探索,其时事散文包含了杂文、随笔、书信、序、跋等多种形式,在风格上,含蓄、隐晦,但富有反语、嘲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建国之初的几十年是多事之秋,中国当代杂文同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从涅槃到重生的苦苦挣扎,最终找回了鲁迅杂文中的理性批判精神,继承了鲁迅杂文善用讽刺、情感炽热深沉、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的优长。当代杂文中还涌现出很多鲁迅认可但不擅长的歌颂或"给人愉快和休息"的杂文美文,并踏着鲁迅杂文开辟的匡正时弊、关注民生疾苦、坚持说真话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杂文,到今天可以说已正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其标志,不仪在各种报刊上正式辟有杂文栏目,同时有了专门刊登杂文、研究杂文的“杂文报”和“杂文界”杂志。而且一些大学的写作教材和写作理论书籍中已将过去文学分类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改为现在的“五分法”,即在四体之外,又加了“杂文”一体。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给文学注入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痛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郭老去世的时刻,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以万分悲痛的心情,深深思念郭老生前对我们的关怀。在一九七三年我们刊物创刊之际,郭老应我们的请求,在百忙中挥笔为本刊封面题了《辽宁大学学报》六个闪光的大字。郭老生前留给我们的这一珍贵遗产,将永远鼓午我们把学报办好。今天发表悼文,敬以此寄哀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的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鲁迅时期,鲁迅不仅赋予杂文以战斗性,而且赋予杂文以社会学、历史学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价值;二是40年代,为杂文的衰落时期;三是50年代,杂文比较冷寂,并引发争论;四是新时期,关于杂文的讨论实际是40年代就开始的关于鲁迅式杂文是否过时争论的继续,提出了“新基调杂文”的概念。从40年代到60年代,杂文命运多舛,多次在与政治的短兵相接中一败涂地,“新基调杂文”实际是杂文领域中一股向着政治叛降思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杂文作家,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百多篇杂文,这是他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按照习惯的提法,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以为,把鲁迅的杂文说成是匕首和投枪是不够的,鲁迅的杂文是我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指南,是生活的教科书。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极其深刻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鲁迅的杂文存在着我们迄今尚未完全认识到的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说明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现代杂文,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战斗里程。杂文是中国新文学最早诞生的文学作品。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始了现代杂文的历史。在呼唤思想革新的启蒙中,在“打倒孔家店”的战斗中,议论性的散文就呼啸而出,不过当时还没有杂文这个名目。1918年4月,《新青年》四卷四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成为现代杂文运动的开端。当年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几乎都是杂文的作者。其中,鲁迅由于辛勤拓荒,锲而不舍,成为中国现代杂文运动的奠基人和开路先锋。 1924年11月,由鲁迅、周作人等主办的《语丝》月刊在北京创刊,这是中国现代第一个以登载杂文为主的期刊。到了三十年代,杂文创作蔚为大观。1932年12月,“《申报·自由谈》的革新,引来了杂文的全盛时期。”(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杂文逐渐成为一种独创性的文体。杂文这种文体的概念,是由鲁迅最早界定的,并且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19.
陈四益的杂文以思想深刻犀利、形式新颖独特而在当今杂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特别是《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等系列杂文,无论是在结构模式、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丰富了杂文的创作体式,美化了杂文的语言,提高了杂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第三只眼或者别一种角度──窥探西西作品中的一个惯用视角孙永超在惯常的生活逻辑之下,既然怀孕的总归是女人,那么这生命孕育过程之中所尝受的甜酸苦辣,也就皆交由女人去体味了。男人们自可去拥有他们的快慰与逍遥,或则漠然视之,或则干脆就全然做旁观状,即使说上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