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吏治人才的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开通了一条畅通的精英循环路线,从而充当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机制,并带来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异常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科举制度虽已废止近百年, 但不意味着考试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而是考试的方式不能适合潮流。客观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可为我国当前教育和人事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宋,衰落于明清,终于在清末光绪年间被废除。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科举制度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但由于其本身的封建主义属性,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之后已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了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时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控制制度。它有机地将士人的理想和统治者的需要结合起来,为统治者控制士人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官方设定是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控制士人思想的主要手段。科举制度还是古代学校灌输官方意识形态的制度保证,它甚至对普通民众也间接发挥了意识形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选官制度.科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激了中国古代文教事业的发展。科举制虽在中国盛行千年之久,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本质的革新,更因其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紧密捆绑,而使其弊端的积累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处于同一进程。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齐福 《中州学刊》2002,(4):132-135
190 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给近代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促使国人思想的解放与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瓦解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式教育的普及。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8.
侯艳兴 《兰州学刊》2006,(7):39-40,43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就一项教育制度而言,此举所引起的社会变动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对乡村社会来说,影响更是深远。它引起了信仰中心的缺失,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促成了权力结构的变动。对这一历史图景的叙述,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反思制度本身的实用性和适时性。  相似文献   

9.
《宋史·选举志》、《宋会要·选举》和《文献通考·选举考》等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史料,但由于体例和其他一些原因,上述诸书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使我们无法窥探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上述诸书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宋人笔记中有关科举史料对宋代科举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科举制度的存在致使赌博现象泛滥,走私活动猖獗,社会混乱不安,仕途壅堵不堪,科场作弊成风,考生人格扭曲。这使得科举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荡然无存,由是科举制度在清末走上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明代亚洲部分外国来华留学生参加我国科举考试的概况及其影响作了分析 ,着重论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越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并进一步对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部分国家的影响方式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徽宗朝依然笼罩于新旧党争阴影之中,徽宗又自认天智过人,喜欢改作。政局的变幻和徽宗的性格,都给北宋末年的科举制度打下独特的烙印。徽宗朝首先是完善、落实、推广三舍法,且欲以其取代三年一届之进士试。三舍法遵循所谓的乡举里选原则,弊端丛生,最终被徽宗自己废除。徽宗朝企图将乡举里选原则更推进一层,推出“八行科”,欲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道德品行为荐举士人标准。士人为求八行荐举,或弄虚作假,或故为怪诞,乱象已萌。此外,徽宗朝党争全面介入科举考试,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禁止诗赋、史学,置道学,种种花样翻新,乃至别出心裁之荒诞,皆表现了徽宗好大喜功之习性。  相似文献   

13.
黄寿成 《文史哲》2020,(4):95-115+167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选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定论,并以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正月、开皇七年正月、开皇十八年七月发布的选官诏书为依据。这些选官诏书的内容竟与北周实施察举的诏书大致相同,却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大相径庭,既无新的考试科目,也没有叙述考试内容。通过对这三道选官诏书发布时间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杨坚之所以反复发布内容相近的选官诏书,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至于杨坚为何继续沿用北周政权所实施的察举制度,又与当时中枢最高权力核心的人员组成、士族在该政权中的影响力以及关陇地区文化相对落后有关。杨隋政权在一段时间内选官制度仍然沿用北周政权的察举制度,并未实施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14.
15.
清季科举制度的改革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甲午战争之前,改革科举的呼声与议论主要由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通过个人著述与往来信函等形式表达出来;戊戌时期的改革舆论,由维新派发起与主导,部分清廷官员推波助澜,野议与朝论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清末新政时期的舆论群体主要是以张之洞、袁世凯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通过“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的模式,在朝廷上下掀起变废科举的舆论攻势,最终导致科举制度的罢废。  相似文献   

16.
17.
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已然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对科举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宋朝科举考试打破了门第限制,以个人才能为录取标准;同时,考场规则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更关涉治国安民之策,以便于选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科举制度的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产生深远影响,形成公正平等、崇文重学、经世致用和忧国忧民的价值观,并以此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王明前 《学术论坛》2022,(2):103-116
对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考察应该以其教育制度的整体框架为背景。由此观之,太平天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基础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也只局限在宗教意识形态一隅。太平天国前期,科举制度没有建立在基础教育制度之上,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只满足于依靠科举暂时取一时人才之需。洪仁玕在规范科举考试形式的同时,并未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制度。太平天国后期,科举制度虽然基本落实了洪仁玕的制度性规划,但考试内容仍然以基督教内容为主,并没有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太平天国尽力发挥乡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乡官掌握社会资源的有利条件,动员文人参加科举,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社会效果。尽管如此,后期科举制度仍然如前期一样,由于缺乏基础教育制度的支持,而流于一般行政事务的铺陈。  相似文献   

19.
李红 《北方论丛》2010,(1):36-38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并改革较大的历史时期,虽然贯穿着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之争,但每一阶段都对音韵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作为考试工具书的韵书受到的影响更大。宋初诗赋取士突显了韵书的重要性,《广韵》应时而生。随着科举偏重经义,《广韵》已经不能满足科举考试的需要,《集韵》相继问世。仅隔三十余年,两次大规模官修韵书,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究其实质,宋代两部主要韵书《广韵》和《集韵》产生的内在动力源于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20.
彭靖 《学术界》2013,(8):133-140,311
在对关世杰教授《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现状与思考》一文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调查方式不够全面等问题,论述了中外政治家、史学家关于科举制度对于西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作者在文中引用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首次提出将科举制度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项目的概念,以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