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种不正确的看发,把学习主要看成是个记忆过程.认为人的学习就是从识记开始的,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只不过是记忆力的功能和延伸.“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这种观点是轻视了理解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科学地说明认识的全过程,从而也难以科学地说明记忆在认识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什么是“理解”呢?理解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它可以看成是一种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并不陌生。翻开各种报刊杂志,就会不时地看到“关于某某问题的调查报告”、“对什么现象的调查分析”的文章。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调查?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认识活动又有什么不同?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常常感到难以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于社会调查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鉴于这种状况,本文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对各种具体的社会调查进行梳理,归纳一些类型,总结这些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帮助人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方法,便于今后的社会调查研究。一、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研究工作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认为可以将哲学活动区分为两大类:其一,哲学研究;其二,研究哲学。所谓“哲学研究”,确切地说,是哲学的研究,是指从哲学的角度,站在哲学的层面,运用哲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活动。“研究哲学”是研究迄今为止已有的一切哲学的活动,包括对已有哲学的考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语用研究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 ,但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语用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文章从社会交往的角度 ,探讨了社会语用的含义、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理论基础 ,认为社会语用的研究对于指导人们的社会语言实践活动和拓展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哲学史上作出了许多种解释 ,但都没有全面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给人的本质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开始 ,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笔者认为 ,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应该是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道教认识方式概论丁小萍道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是中国人“观念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道教作为一种认识方式的角度,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剖析道教认识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的建构及其表层认识活动,即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在道教认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是当今社会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我国政府一直把“着眼于人民群众”提高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的身心的发展。马克思指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 但是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条件下 ,劳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劳动岗位上 …  相似文献   

8.
在报刊上、文件中或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里,有时提“政治工作”,有时又提“思想工作”,时而提“政治思想工作”,时而又提“思想政治工作”。提法不同,理解各异.弄清这些概念,正确理解其含义,无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具体实践都很必要.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地研究.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由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的思想行为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起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对社会的更替和发展,始终起着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财经部门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简称“经济活动分析”,又称“经济活动总评”、“××状况分析”、“××情况说明”等。它是在正确的经济理论和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会计核算、统计报表、计划指标和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情况与材料,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探讨原因,寻求改进方法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是经济管理人员认识和总结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手段,是进行科学管理,避免瞎指挥,指导和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写这种分析报告,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并常常提出新的理论,“多元论”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多元论”,这是一种认为以往的艺术起源理论,“不足以单独说明艺术起源的问题,但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互为补充”,成为“一种较为宽容的多元的起源理论。”为了确证“多元论”的科学性,有的论者提出要从新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进行艺术起源的研究。笔者认为,“多元论”是值得商讨的,但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方法去研究艺术的起源,是个很好的意见,它有助于将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论舆论监督的政治意义及其深化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新理论平台的搭建,新闻学科领域中舆论监督方面的研究,也面临着创新,即期待着新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对既往成果的新诠释和学科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喻国明教授以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之具体例证,说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侧面;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而且此种监督由于我国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体现为某一级党政权力延伸和补充的特质,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既是突出的问题又义不容辞;童兵教授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机制保证,而坚持舆论监督则体现为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是深入开展舆论监督的关键;与上述观点相联系,潘忠党教授则从传媒本质的角度,论述了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及舆论监督的价值,认为媒体在带来政治和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产生出商业媒体的反民主倾向,而对传媒本质“社会能见度”的界定则可以适当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新理论平台的搭建,新闻学科领域中舆论监督方面的研究,也面临着创新,即期待着新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对既往成果的新诠释和学科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喻国明教授以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之具体例证,说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侧面;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而且此种监督由于我国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体现为某一级党政权力延伸和补充的特质,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既是突出的问题又义不容辞;童兵教授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机制保证,而坚持舆论监督则体现为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是深入开展舆论监督的关键;与上述观点相联系,潘忠党教授则从传媒本质的角度,论述了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及舆论监督的价值,认为媒体在带来政治和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产生出商业媒体的反民主倾向,而对传媒本质“社会能见度”的界定则可以适当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新理论平台的搭建,新闻学科领域中舆论监督方面的研究,也面临着创新,即期待着新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对既往成果的新诠释和学科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喻国明教授以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之具体例证,说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侧面;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而且此种监督由于我国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体现为某一级党政权力延伸和补充的特质,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既是突出的问题又义不容辞;童兵教授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机制保证,而坚持舆论监督则体现为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是深入开展舆论监督的关键;与上述观点相联系,潘忠党教授则从传媒本质的角度,论述了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及舆论监督的价值,认为媒体在带来政治和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产生出商业媒体的反民主倾向,而对传媒本质“社会能见度”的界定则可以适当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新理论平台的搭建,新闻学科领域中舆论监督方面的研究,也面临着创新,即期待着新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对既往成果的新诠释和学科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喻国明教授以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之具体例证,说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侧面;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而且此种监督由于我国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体现为某一级党政权力延伸和补充的特质,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既是突出的问题又义不容辞;童兵教授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机制保证,而坚持舆论监督则体现为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是深入开展舆论监督的关键;与上述观点相联系,潘忠党教授则从传媒本质的角度,论述了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及舆论监督的价值,认为媒体在带来政治和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产生出商业媒体的反民主倾向,而对传媒本质“社会能见度”的界定则可以适当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实现途径问题是欧阳康教授为开展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提出的主攻方向课题之一.围绕这个课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原理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先后举行了两次研讨.讨论中涉及到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社会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社会认识科学性的实现途径诸问题.现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博士生倪勇认为,确定社会认识客体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从客体上才能把社会认识与一般认识区分开来,使社会认识论能够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社会认识的客体,既不能解释成“人”,也不能解释成“社会性的存在”.因为社会认识的客体即是社会本身,而“人”或“社会性存在”在本质上与社会是一回事,用“人”或“社会性存在”去规定社会认识的客体无异于同义反复.因此对社会认识的客体的说明只能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入手.外在于人及其活动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进入实践领域,自然与人及社会就交织在一起.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之自然,不再外在于人及社会,而是与人及社会相互关联,甚至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把这种“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现代性?这是一个学者们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并给予不同解释。历史学家关注历史分期,把现代性看成是一种特定历史发展时期(主要指 18世纪、 19世纪和 20世纪),是一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全面转型;社会学家重视社会分析,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制度模式(一般指“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它起源于后封建的欧洲,并逐渐扩及到整个世界;哲学家关心思想方式,现代性被说成是一种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超越。然而,从政治学角度,现代性有何特指的含义?它是否存在某些局限?又如何摆脱这些局限?这是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学生工作教育观的研究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在转型期的观念取向问题进行思考。本文认为,“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是学生教育工作价值观的新取向;“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是学生观的生命内涵;“周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是学生教育活动观的重要特性。以上三观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 ,网络社会确实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 ,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有着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都不相同的特点 ,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这可以从“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和“人—物”四个方面得到论证。经典社会学理论在对这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社会的出现一方面给这些经典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也对它们原先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问卷调查是一种介入性研究方式,问卷调查资料是研究者、问卷、访问员、受访者、访谈情境共同建构的结果,而非关于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近年来,学者们从“交流准则”、“语境”、“心理二重区域”、“过程控制”的角度对问卷调查进行的反思,深化了对调查误差的认识。抽样的规范化和绘图抽样的使用,是近年来调查抽样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科学和实践为背景,对认识活动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刻划认识活动总体及认识本质的整体范畴,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反映论,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反映”概念的“全息反映”含义剥离出来,作为生长点。“全息反映”把具体认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或有机系统,把认识或认识活动总体中的各个因素视为“全息元”,认为二者存在着全息相关关系。认识是认识活动总体中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认识活动总体的反映,而不只是反映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