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研究上,大体有两种意见。有些同志认为,他在哲学本体论上的基本范畴是“气”,因而判定其哲学性质是唯物主义的;有些同志认为,他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是“仁”,所以确认其哲学性质是唯心主义的。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哲学本体论的主要范畴,既不单纯是“气”,也不单纯是“仁”。他的哲学基本框架为“一体二元”,即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气”(物质性)和“仁”(精神性)这样两个单元。本文准备从这一问题入手进行探讨,以受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一 康德以知性分析论扬弃旧本体论的意向经康德马堡学派发扬,在现代分析哲学那里,知性分析终于凝聚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宣告:“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在维氏看来,“这种界线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线那一方面的事情,就简直是无意思的。”“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这就是说,语言自身已排除了本体论。但维氏所谓语言,是指逻辑意义的语言或语言的逻辑本质。故前述命题被强调性地重复为:“世界的界线也是逻辑的界限”。而“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中所注的“唯一的语言”。当指逻辑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语言分析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本文在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进行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全隐喻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一、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中国哲学中本体论陈述的理解本体论是英文ontology一词的译名,或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此词十七世纪中叶开始通行于西方学界,是由希腊文on(存在)和logos(智慧)二字凑合而成,意思是探讨存在的学问.从词源学上看似乎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更合适,因为“本体”与“现象”相对立,本体论似乎只是研究本体的学问,而存在或存有则包括了二者.这里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仍然沿用旧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实践”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 ;2 0世纪西方的语言哲学通过“语言”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它们都是在“人文世界”的意义上解释生活 ,并由此指向真实的生活之根。人文世界也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本体论 ,而在于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与传统哲学承诺的本体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哲学只有建立在现代本体论的基础上 ,才能坚守住哲学的领地而不至于沦落为“非哲学”。  相似文献   

5.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之四因说,是西方文化定型之真正起点。在四因说中,以物因、动因较易理解,本因与极因最难把握,尤其是本因。本因不等同于形式因。追求原因的学问,是西方文化之大智慧;原因环环相扣,形成一条链,西学之逻辑推演性即由此出,故因果律,即是西方文化之大律。原因之直观明晰状,是知识论的领域;原因链尽头渺茫处之模糊—玄虚状,求确立最高原因者是本体论之境界。康德攫取质料—形式(对峙于物自身—现象)体中之形式维度,展开其独特的先验理性。所谓先验哲学,其目的旨在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哲学(人之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非主体炫耀自身的天生观念之玄虚哲学。康德以其物自身—现象之绝对二分宇宙—世界,置换与拒斥了其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二分世界,这是西方理性精神之一大跃迁,并开拓了西方理性精神的新路向,但其根系却来源于四因说中。此外,西方本体论是一种逻辑演绎学说,既有探玄穷源之内容,又有与之相应的逻辑范畴配套,故在中土没有此等本体论。中土体用论中之体(本体),亦异于本体论中之本体;其异,本源于文化体系运思之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领域,方东美注重的是形上学,即本体论。他不仅在阐释儒、道、佛诸家哲学时采取形上学的途径,在进行中外哲学比较研究时选取形上学的视角,而且自己建构了一个哲学形上学的体系,这就是他的生命本体论。一、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时间上说,从他早年接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到晚年完成自己的生命本体论架构,历时数十年。从逻辑上说,则是由提出“生命”的本体意义,到阐明生命本体之功用,遵循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路径而落定。(-)确认“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方东…  相似文献   

8.
曾姝 《理论界》2006,1(1):82-83
老子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本体论思想,但由于不同学派对老子的语言理解和思想把握的不同,造成了对老子本体论不同的认识。文子建立了社会本体论,王弼建立了“无”的本体论,还有“气”本论等不同的本体思想。本文就老子的本体思想做概要性简述,以求在总体的层面理解老子的本体思想。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中有关Being的研究 ,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之前 ,Being字就同第三人称单数is (是 )相分离 ,“什么”成为了本体。西方的本体论主要是思辨本体论。康德已经意识到了本体论中第三人称单数“是”的意义 ,并提出了存在并不是谓词的理论。海德格尔用“此在”将第三人称单数“是”同being重新沟连起来 ,使得西方的本体论从先验的、思辨的本体重新回到了生命世界之中 ,重新开启出了本体论的辩证法。因此 ,第三人称单数“是”字具有最为原始的本体论意义。这种意义是打通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真正的拱心石 ,是辩证法的基础。所以 ,不能将being (是 )译为“是”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