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明末道学僵化和名教桎梏的催逼下,李贽为探究性命下落和儒学的真精神,用“真-空”观取代“道-器”论,将“赤子之心”置换为“童心”,通过“童心说”对“真”的追求,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童心说”双重使命的内在冲突决定了李贽只能以儒学“异端”的形象被排斥,而农业文明的延续必然会导致封建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再度加强。李贽“童心说”的衰世绝音意味着儒学伴随农业文明的终结而终结。  相似文献   

2.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且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思想渊源。李贽兼取儒、释、道各家又能融会贯通,其中心学、禅宗和道家是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最重要的来源。李贽"童心说"思想受到了道家"婴儿说"、"自然说"、"自然人性"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童心"与"婴儿纯朴之心"、"出自童心之言"与"自然发出之言"、"出自童心之文"与"至真至性至情之文"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贽的文艺批评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他从哲学层面提炼出的"童心说"在其文艺美学观中具有纲领性意义,其真实、自然、形神、情趣诸论都是童心说的逻辑引申和具体阐发,昭示了李贽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六世纪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写的《童心说》,是刺向孔孟和道学家的一把锐利匕首。李贽出身于没落小地主阶层,祖辈从事过航海经商。他所处的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的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局面,一方面对人民加强暴力镇压;另一方面,用经宋代朱熹之流将孔孟之道加以发挥和演变为更加反动的理学(即道学),来欺骗劳动人民,扼杀进步势力和阻挠进取革新路线的推行。明代王阳明又用主观唯心主义来维护孔孟之道,继承理学,企图挽救封建社会的灭亡。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要求前进发展的思想扼杀不了。李贽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掀天翻地”的斗争精神,公开打出尊法反儒旗号,把斗争锋芒直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猛烈地冲  相似文献   

5.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他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明代,挺身而出,公开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批判道学,提倡男女平等,揭露官场腐败等.封建统治阶级把他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大加攻击,并对李贽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直至逼上绝路.尽管李贽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贽作为晚明的思想家,他的名作<童心说>不但是文论名篇,更反映了其圣人学说的三个层面,是李贽圣人思想的集结篇,而这种学说又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标记.从此点出发,探讨<童心说>中所隐含的李贽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7.
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左东岭,杨雷李贽的童心说在其哲学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其文学观的核心及晚明文学主潮的哲学基础。故凡言及李贽思想者无不论其童心说,但又大多阐说不清。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对童心与禅学之关系未能悉心梳理。本文试对此作以考释...  相似文献   

8.
李贽的"童心"包含三层含义:"真心"、"本心"以及"最初一念之心"。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真"、"齐物论"等道家学说的思想,皆被李贽吸收在其"童心说"之中,成为其"童心说"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李贽"童心说"理论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有着难以分割的内在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9.
李贽“童心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在晚明学术思想史上凸显为领军式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6世纪是李贽的世纪。他的"童心说"展现为思想理论的核心。童心是存在的深井,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人、人类的最初生命的原型表征。他在提出"童心说"之前的学术实践活动皆是导向此理论的建构,可以视为"童心说"的准备期,其后的思想理论与社会批判实践均围绕"童心说"而作多向度展开。"童心说"因而构成李贽社会批判思想与实践的理论总纲领。而社会批判维度的实践展开成为"童心说"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贽作为晚明的思想家,他的名作《童心说》不但是文论名篇,更反映了其圣人学说的三个层面,是李贽圣人思想的集结篇,而这种学说又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标记。从此点出发,探讨《童心说》中所隐含的李贽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11.
以通俗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一向被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所不齿。明代李贽以“童心说”出发论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使通俗小说和戏曲可以具有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李贽在实践上投身戏曲、小说批评,提出化工与画工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戏曲、小说批评模式。李贽这种以“童心”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观改变了俗文学一直被看作地位卑下文体的传统观念,不仅从美学品位上提高了俗文学的文本价值,并且促进了俗文学的传播和普及,对当时俗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儒中有道,无论理学还是心学,它们都属于儒家学术体系,其思想中都有道家的因子,有时甚至占很大比重。这种思想文化形态必然要影响到明代文论的文化走向,使其具有儒中有道的文化内涵,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论"、王夫之的"情景交融"思想,是其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1):33-37
明代初年,基于重建秩序、消解蒙元文化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冲击与改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赢得中原社会精英阶层——儒士大夫们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朱元璋以"恢复中华"为己任,积极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礼乐文化,竭力推行以礼治国的基本国策,恢复儒家礼乐等级制度,保证政治秩序的有序化;坚决消除蒙元文化旧俗,采用"用夏变夷"的政策,禁胡俗,倡汉制,重新确立了汉族政治制度;采取一系列"重儒右文"政策,重视并推广经学、儒学,将程朱理学定为正统官方学说。在朱元璋及其继任者朱棣的努力下,最终促使了程朱理学在明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观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文艺启蒙,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自此而迄于17世纪中期,形成了三次强有力的冲击波.第一波以祝允明、唐寅等"吴中四才子"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为代表,反对程朱理学之"理"对文艺创作之"情"的束缚,凸显了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质;第二波以归有光、徐渭等人为代表,标举"天下之至情",凸显了"真我为体,觉灵为用"的创作主体意识;第三波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为代表,以"童心说"的新理性主义文艺思想为旗帜,凸显了"人即是诗,诗即是人"这一文艺启蒙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文艺启蒙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和创造力,使晚明文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说,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说"与李贽的"童心说"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上都具有相似之处,"情至说"受"童心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袁中道尝誉李贽为"今之子瞻",李贽与苏轼二人并论之基础及其意义何在实有值得探讨之处。苏轼备受晚明文人推崇,而李贽正是当中彰扬苏轼之第一人,研究之初首先引证李贽对苏轼之推重,其次讨论李贽在晚明苏学盛行之风潮中的代表性地位。晚明文人与道学家对立之意识,可上溯至北宋之洛蜀党争,故李贽被视为"反道学"之文人,实亦承继了苏轼蜀学与洛学对立之精神。然李贽学术乃阳明嫡传,而阳明心学尽管与程朱理学相颉颃,却无疑仍属道学一脉,以性命之学为依归。由此进一步考察李贽之"反道学",仅在反程朱之一尊;而其表彰苏轼,亦正代表了阳明心学涵融洛、蜀之精神,今日重新正视李贽与苏轼之学术,对儒学之过去与未来亦将有更开阔之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赵伟 《东方论坛》2005,(2):103-109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禅和儒学的本旨.认识到狂禅思潮中的这种禅儒互释,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狂禅派人物看似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禅思潮为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的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学之成立,既是经学发展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汉学经过玄学思潮洗礼和佛道之学的冲击以后上层统治集团的一种价值选择。否定汉唐章句训诂和义疏之学以阐发儒经义理为重点,将儒学导入形上路径使其哲理化并反作用于经世改革实践,是宋学的本质。其发展演进表现出源一流分的态势:以胡瑗为代表的明体达用之学率先开出以范仲淹、王安石等长江流域经学家的明体以达用之学,其致太平的功利目标十分明显;另一支则以程朱理学以及陆学等长江流域经学家为代表,倡明体而达用,走向了性理学一途。程朱理学实为宋学之右翼。  相似文献   

19.
李贽"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兼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李贽反对纲常名教、鼓吹私心利欲的人性论,常常被视为体现了市民阶级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步入封建衰世的晚明社会,还远未出现西欧的那种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作为一位对腐败政治极度不满的官僚士大夫,李贽的人性论不可能包蕴着人文主义的内涵.西欧人文主义者"个体本位"的人本观,以个人"自由"为轴心,以人的世俗追求与享乐为归宿点.而李贽在鼓吹人的私心利欲时,又力图将"人欲"纳入"圣人"导引和儒学"明德修身"扼制的轨道,进而沿着王学所开采的儒学异化路径,鼓吹儒、释、道"三教合一",将"人"引渡向一个弃绝尘欲的宗教苦海.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反叛传统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异端"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典和近代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的代表者,前后七子和李贽都把批判程朱理学以理非欲、为理废情、消解情理统一境界的谬误作为各自审美特征论的突破口。如果说七子重于情理关系,在情理和谐中实现情志的张扬,李贽则关注欲与理,在欲理对峙中达到情欲的超越。李贽童心说、自然情性论和泄愤说无不表现出对儒家诗教传统的背离。文学形态上,他提倡以俗为至文,高扬近俗大旗,是对前后七子古雅观念的反动,昭示了近代平民意识的泛滥。总之,在审美理想由古典而近代的思想链中,李贽这一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