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烟台“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持久动力,体现在:一是城镇化有利促进经济由出口、投资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二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三是城镇化有利于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镇化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战略也须要转型,即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推进烟台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一是破除二元结构,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搞好布局规划,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三是强化要素聚集,形成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本文结合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演变背景,对比分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剖析了自下而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创新、培育要素市场、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几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跨越都离不开山西城镇化的发展,山西城镇化发展主要以山西城镇化率为衡量标准。基于2000-2011年山西省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观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工业化率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山西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为使山西快速实现城镇化,应积极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城镇投资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新疆城镇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城镇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并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发展而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城镇化道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新疆解放以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通过对重要资源的开发,重点项目的配置,有计划地从内地迁入(包括成建制企业)大批劳动者和驻疆人民解放军执行屯垦戌边任务,一部分进入城镇从事各项生产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二是区内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地域内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  相似文献   

5.
"飞地"型城镇建设与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地”型城镇化是非主流的城镇化。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飞地”区域里,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力度,培育推动型的旅游企业,增加政府的合理引导,就可以在克服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发展不足的前提下,形成“增长极”和推动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和旅游名城镇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形态的城市性环境中的地理集中。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乡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现有城镇的继续发育,也有“飞地型”城镇出现。城镇化的本质过程是第二、三产业趋向于区位聚集,人口集中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能提供大量商品粮;二是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因而,有种观点认为:粮食发展是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广西现行的户籍、土地、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化管理相关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以市场配置为核心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构建以形成合理布局和分工明确的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开发合作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建管体制机制等创新途径突破制度障碍,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遵循“政府主导、城镇联动、全员参与”的建设规律.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田园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重”和“城市农村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与复制性.有鉴于此,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城乡一体化经验可以“镜鉴”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并立体化绘就出“科学发展先行、社会需要导向和多元成本分担”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建设蓝图,并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新时代意涵.  相似文献   

9.
相比较城市化率而言,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更应注重城市化质量.只有产业发展良好、就业充分,才能避免在快速城市化中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防止形成城市内二元结构.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必须同产业结构发展相结合,而我国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没有工业或者商业优势,很多只是“消费性城镇”.中国城镇化战略规划必须思考如何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将产业发展、三农问题等诸多问题纳入通盘考虑.  相似文献   

10.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石与动力,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城镇体系发育与完善的首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分析青海城镇化发展情况出发,指出了目前制约青海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并就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宜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出了一些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探寻乡村的出路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由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背景下探寻乡村出路的时候,一种新的乡村发展理念能否在历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这两者的聚合中得以培育,这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新乡村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以乡村诸要素“现代性”培育为核心内容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扶贫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已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减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以西南山区S镇的扶贫移民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西方空间贫困理论和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城镇这一层次是如何被建构成一个具有重要益贫性的发展空间,进而指出这种过于倚重城镇辐射带动的安置方式在现实中存在的多重风险。借助城乡联动的分析视角,应将作为迁入地的乡村、安置地所在的城镇以及异地城镇统合起来加以考虑,通过发挥城乡联动营造出的三维空间的协同效应来应对扶贫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指出: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一论断说明,中央已把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难题,视为超越一般性的具体问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十五”计划纲要 ,把城镇化提高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完成全省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省十次党代会再次强调要加速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这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拉开城镇化进程的序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全省城镇化建设由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青海城镇化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青海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开发史 ,城镇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距历史文献记载 ,青海最早的城镇西宁卫、碾伯镇等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青海地处高原腹地 ,自然条件严酷 ,封建农奴制历史漫长 ,使青海长期停留在非常落后的、以传统农…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依法推进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城镇化滞后是产生“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城镇化是指人口由乡村移向城市(镇),使城市(镇)人口数量增多或城市(镇)规模扩大,因而引起社会行为、经济活动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种动态过程。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1]随着农村非农产…  相似文献   

17.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比较,剖析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与缺陷,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与优势。阐述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与城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两者协调发展尤其重要.对照国际标准,高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均处于初期水平,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统盘考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发展工业时考虑城镇化,发展城镇时考虑工业化,两者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潜力已经形成共识,但作为外来力量如何与乡村在地主体建立稳定、有效、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是现实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并以L社会组织为研究个案,能够细致刻画外源型社会组织构建乡村振兴合作网络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合作网络构建包括动力和控制两种机制,动力机制通过利益赋予提高合作意愿,促使合作行为产生,控制机制通过引入规则削弱合作风险,保障合作关系稳固。2)外源型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采取了“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招募—风险分析—策略选择—动员”行为逻辑。3)在“动力—控制”双重机制下,外源型社会组织构建的新型乡村振兴合作网络呈现出“卷入—吸纳—团结—激活”的发展路径。这一案例研究不仅从理论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新内源发展的理念内涵,还在实践层面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县域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城镇化进程背后,却出现土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恶化、被城镇化的农民就业与养老等一系列矛盾,使得新一轮县域城镇化推进面临一定的阻力。要改变“土地城镇化,而非农民边缘化”的状态,就必须在制度、体制机制等不同层面不断创新,以期构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五环一体”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