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精神残疾群体回归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精神残疾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他们不仅被标签化为疾病和危险,同时这种标签也增加了他们遭受社会排斥的可能性。在尝试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将面临难以逾越的康复和社会排斥两大难题。要削弱对精神残疾群体的社会排斥,实现精神残疾群体有效康复,政府必须承担主导责任,改造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和转变积极康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
隔离社群问题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完善、不和谐导致的。隔离社群的自我系统通常存在自我概念低下,难以有效应对个人困境和发展难题;社区系统的社会资本缺乏,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外围系统的社会支持主体单一、支持内容仅限生存资源,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支援;社会宏系统存在严重的社会排斥,他们难以获得该有的社会权利和资源。这几个系统相互联系,共同建构了隔离社群弱势无能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3.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权利与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文化与制度的局限,从权利与排斥的双重维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为人们认识贫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从权利的维度,贫困意味着穷人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基本福利权、特别是社会权利的被剥夺.从排斥的维度,贫困被视为边缘化或隔离化的过程,意味着穷人的社会参与权的被排斥、没有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因此,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作为三社联动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三社联动的模式转换。基于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我国社区三社联动呈现出从"嵌入式"到"内生式"再到"融入式"的发展趋势。"嵌入式"三社联动促成了社区治理从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转变,但造成了社区居民委员会边缘化的不良局面。"内生式"三社联动开创了社会组织由外引到内生的培育路径,却带来了社区治理主体的排斥与冲突,耗散了社区治理力量。"融入式"三社联动是对"嵌入式"三社联动和"内生式"三社联动的超越与反思,它构建了社会化、专业化、协同化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三社联动模式转换的过程是居民自治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社区自治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社会排斥为分析视角,研究涉台婚姻问题及其社会后果,认为涉台婚姻存在意识形态化的政策排斥、歧视性的社会排斥、经济排斥、文化与观念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排斥,并且这种排斥还受到社会政策、法律、社会习俗的认可。需要两岸共同敦促与努力,寻找大陆新娘尽快融入台湾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促使高度整合与低度分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逐步变迁,单位体制逐渐被打破,市场化与社区化的属性不断显现。然而,在一个单位体制隔离很深的社会里,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单位体制的特色。单位体制区隔导致了福利的不同政策及价值取向,不同体制下的成员在获得和享受福利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形成福利的体制隔离和排斥。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打破体制区隔,改变不同体制背景下社会成员福利的巨大差距,使福利由单位体制福利逐渐朝着均衡化和公平化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欧盟一体化进程和福利国家危机是社会排斥理论发展的主要背景.社会排斥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社会排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成员公民权利的实现.欧盟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在健康、就业、社会保护、教育和住房五个与社会政策相关的领域中存在.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达到社会融合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实施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增长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与近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国家未来思考的系统性和理论探索的延续性,它不仅提供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提供了一种政策胸襟和发展手段,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将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中国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是对贫困认识的深化和对中国式失衡充分反思后的结晶,强调公民权利,反对社会歧视和排斥,倡导人们机会平等、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强调共享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目标路径相契合,从而也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项目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形式,尝试运用"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康复模式理论指导进行医务社会实践工作,以精神疾病患者的融入、适应、能力发展为目的,将生理、心理、社会不同方面的服务整合起来,进而探索总结新的康复治疗模式在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本小组工作不仅对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康复服务模式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我国公共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也不在少数。因而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消除因公共政策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深入剖析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发生和再生的可能性、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预防和解决因公共政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而且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紧密关联。今天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否定建国初期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而建立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机制。更进一步说,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完善的市场机制。那么,要确立这种体制模式,要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在城市遇到排斥会导致其权益的缺损。社会排斥是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障碍之一,农民工权益缺损是社会排斥的结果。建立和完善农民工表达、追求自身利益的制度化机制是实现社会融合、消除社会排斥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万毅 《学术研究》2005,(6):86-90
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配置受侦查程序模式制约。英美对抗式侦查模式强调程序的对抗性,因而赋予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以调查取证权;而大陆职权式侦查模式强调程序运作的单向性和职权性,因而排斥律师调查取证权,但同时也赋予侦查机关以客观公正义务和证据保全请求权。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当在维持职权式侦查模式的同时强化侦查机关的客观公正义务并赋予律师以证据保全请求权。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理论是国外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务理论,其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而来,为回应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的缺失,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评判和反思中,一般系统理论引入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元素,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并提出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实践模式.生态系统理论具有综融式特点,与自我心理学、赋权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排斥理论都有很大关联性,并能有效融合这些理论的部分观点和元素.但生态系统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应针对这些不足进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康超  李小文 《兰州学刊》2010,(8):105-108
文章在已有的社会排斥理论背景下,试图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支撑点,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从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城市社区"三失"青少年面临的社会排斥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他们面临社会排斥的原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与正常儿童相比,农村残疾儿童面临着许多人们难以察觉的困难与窘境,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排斥.这种社会排斥是一种无意识排斥.是由那些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平等与融合、消减社会排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政策、制度引发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是相关政策的非预期后果.文章从教育政策制定的粗疏与空泛、教育制度瓶颈的制约、入学程序设置的限制三个方面揭示了无意识排斥的存在,分析了农村残疾儿童入学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认识并破解"现代慈善理念和运作模式在中国社会‘水土不服’的现实难题",关键在于,阐明社会慈善之现代转型所依托的制度结构和文化集丛,理清并增强二者之间的亲和程度与实质关联。长期以来,现代慈善秉持的公平、公正、平等、效率、开放诸理念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却未充分展开,从表层上看,源自基于回报、人情、关系等本土性文化因子的"差序慈善"和基于权力、责任、服从等权威性政治伦理的"政府慈善"的替代和挤压,而从深层上说,在于家庭本位的差序求助、家—国同构的权威主义以及私民社会伦理的抵触和排斥。我们欲推进转型期中国式慈善救助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就必须认真考量中国特殊的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求助文化、公私关系对现代慈善理念及其运作模式本土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正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试图追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公民能够获得公平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同样的规则和透明的分配。但是,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现象,这种排斥将部分人群边缘化,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几近隔绝——这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相悖。因此,在当今环境下,在社会公正的视角下实现社会排斥的拯救,通过反社会排斥的努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消除贫困与障碍,淡化歧视与偏见,实现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阐述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诉求层面,探究了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公平与反社会排斥意愿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