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新权威主义讨论在北京、上海等地理论界成为热点,且有继续发展之势,现将有关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新权威主义? 目前理论界尚未有比较一致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新权威主义是指第三世界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它是作为对第三世界早期议会民主制的反动而出现的,由具有现代化意识及导向的军事、政治强人而建立起来的权威政治。一种意见认为,新权威主义并非仅仅是第三世界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政治形态,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早期都经历过新权威阶段,可以认为新权威主义是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在结束旧权  相似文献   

2.
"新权威主义"1986年起于青萍,1988年重新提出,今年一月公开见诸报端.其主要观点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商品经济只能在政治集权的条件下实现.因此,当前在政治领域中的改革不是推行政治民主化,而是实行必要的政治集权和政治垄断.通过集权政治来发展商品经济,是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必须实行"开明专制".新权威主义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入困难阶段,社会和经济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政治主张.但是,如果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3.
后发国家政治发展模式的选取,必须考虑发展的目标体系及其优先序列、内外语境、发展方向性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因素的共性与特性.在政治发展实践中,存在三组选择性的彼此联系的根本向度传导型发展与创新型发展、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权威主义与民主主义,其中权威主义现代化道路是颇受争议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在介绍和评价权威主义现代化道路基本主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强调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现阶段后发国家必须正视两个问题一是重新反思民主化的前提,二是要对当前问题在于权威不足还是民主不足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4.
从村庄到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个中国村庄南街村为例分析了新权威主义的二重困境。相对于传统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的关键特征在于权威者“统制为民”的主观态度,和民众对于权威者治理成就的认同。新权威主义合法性基础,已经演化为不同于传统权威主义的经济成就、清明政治和精英治理,但这些基础条件本身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并不足以维持新权威主义的长期存在。为了维持权威,新权威主义政治有滑向传统权威主义、采用极端做法的自然倾向,如社会资源控制、政治全能主义和意识形态式的道德教化,但其成本高昂,可行性值得商榷,并销蚀着原有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党"全能主义"治国模式及其政治现代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自20世纪初尝试政党政治以来,政党权威、政治权威往往不分,在国民党"一党治国"的实践中,以"一党专政"为基本特征的"全能主义"政党治国模式基本形成了.由于在战争年代受前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党治国"的影响,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承袭了前苏共"全能主义"治国模式,使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割舍不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痼疾.它不仅一度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反复,还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严重制约着我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自身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科学地摆正党与人民群众、国家、公民社会,特别是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是我党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实现公民现代化与执政党现代化的互动是我党现阶段政治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中国走向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期,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现象。本文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和政治结构的分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利益单元个体化和利益集团的出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政治制度对利益集团活动和组织模式的影响,指出与多元主义结构下的“竞争模式”和法团主义结构下的“利益调解”模式不同,中国的利益集团将形成特殊的结构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困境与冲突: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鑫 《学术论坛》2004,(5):146-149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课题。考察晚清十余年间(1898~1911)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制度移植和建构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基本的路径选择,而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权威与民主诉求两方面的矛盾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处于缓慢发展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权威才能保障社会的长久稳定和高速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威,包括国家政权、法律和政策,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有效动员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保障。审视现实,当代中国一方面政治发展前景光明,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危机,主要是权力的泛化使政治权威削弱,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展。要真正维护政治权威,根本出路是要对权力实现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不能囿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分析框架,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去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所有政治问题的核心,要从根本上理解国家行为,就必须从国家的本质入手;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都被打上了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烙印,具有本质一致性,但在形式上又有显著区另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必须要处理好国家治理中阶级性与社会性、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提升社会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国家-社会”的正和博弈,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新型关系模式;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不能落入国家全能主义的陷阱,轻视市民社会的培育,也不能片面强调弱化国家力量,消解国家权威.应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下,努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经验能否概括为一种"中国模式",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以往研究总的来看没有充分从政治领导的动因上进行深入分析.尽管促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很多,但我国现代化经验概括地说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了国家对干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同于西方的世俗一自由主义模式."中国模式"成功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体系,渐进主义改革策略,经济发展优先策略与政治稳定优先策略的有机结合以及务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一、俄罗斯转型时期权威主义政治的回归 权威主义在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是沙皇时代还足共产党时代,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最高领导人(沙皇、总书记)的手中,国家权威一直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文提出中国现代化应采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维方法,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重点评析了欧美、前苏联、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与教训,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应先由“权威主义”逐步过渡到现代体制,政治上要防止权威真空,经济上要防止外向依赖,文化上要防止两极化,同时,要在多元化基础上为个性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留出空间,创造实现全面现代化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高度政党权威是转型时期有效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要想控制未来发展,就必须拥有高度权威的政治组织。没有政党权威就没有持续久远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但也正因为经济社会剧烈转型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转变,政党权威遭遇严峻挑战,长期稳定的权威模式不断受到合法性危机的削弱。因此,执政党必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意识形态、政府绩效、政治参与和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巩固、培植、更新和拓展自己的合法性资源,与时俱进地创新自己的政党权威。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伟迅 《江汉论坛》2007,8(9):28-30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政党权威:基本走向及其现实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不仅有政治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指出了国家权力最终回归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政党权威是一种以社会权威为终极取向的政治权威形态。政党权威必须构建于法治的基础之上,应属于一种法理型权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各种社会利益整合的需求、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压力、社会自治和社会权威的形成都需要执政党政党权威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夏振坤在《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化应采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维方法,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作者重点评析了欧美、前苏联、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与教训,强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应先由“权威主义”逐步过渡到现代体制,政治上要防止权威真空,经济上要防止外向依赖,文化上要防止两极化,同时,要在多元化基础上为个性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留出空间,创造实现全面现代化所需的条件。○莫吉武在《试论政治权力及其制约机制》一文中认为,腐败是…  相似文献   

18.
王造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 ,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是活跃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研究其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可以加深了解 2 0世纪 2 0年代到 4 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新国家主义”观为研究对象。他明确指出 ,他的新国家主义就是爱国主义。他认为 ,新国家主义是与帝国主义、暴力主义、仇恨主义、无抵抗主义、顽固守旧主义及外国化主义相反的 ;与人道主义、世界主义、和平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个人主义相成的。他强调指出 :中国有实行新国家主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改革与完善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窠臼。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凸显,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被深度忽视,而且该模式虽然有所弱化,但本质仍未改变。这种治理模式虽有其运用有效、效果显著的优势,但长期过度使用势必使政府权力不断膨胀、难以制约,损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因此,必须正视这种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并逐渐弱化这种统治型治理模式,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导,推进政府治理模式向限权、民主、法治、责任等多元价值并重的多维复合型治理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夏振坤先生的新著《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一书(武汉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背景、价值观、制度选择和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体系虽然较大,视角虽然较多,但是这并没有妨害《现代化》一书研究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笔者认为,本书的创见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权威与民主关系的讨论。夏先生主张从权威主义逐步向民主政治过渡。他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必然的远景,现代民主政治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不能把民主仅仅看作是政治改革的范畴,脱离经济发展的民主化改革往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