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尊严与文化批判──论隐逸的正义要素张立伟我说隐逸不说隐士,隐士固然在隐逸,但历史上好多非隐士一生中也有长长短短的隐逸行为。简单他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本文主要论述隐逸负载的正义要素,看其幅射开来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一)隐逸头上三把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隐逸。先秦典籍已记载隐逸现象,早期隐士多受儒家赞誉,魏晋名士尚清谈,受道家影响较大。世人对隐士群体的理解评价往往随时代发展而褒贬不一。隐逸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重组成,比如文艺方面的隐逸诗创作、文学形象塑造和史学考证以及民俗方面的茶饮风气形成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隐士”的现象、内蕴和功能诸方面进行分析 ,认定“隐士”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原型” ,进而论述废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程小林、莫须有先生和陈聋子等都有浓厚的隐逸色彩 ,是废名隐逸人格的外化 ,是隐士原型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北宋的隐逸文化独具特色,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也是隐逸文化的转折时代。本文从隐士人数的剧增、隐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对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影响、隐逸之风对品评人物的影响四方面,探讨北宋隐逸之风的兴盛,认为北宋隐逸之风兴盛的原因有:士阶层的空前壮大增加了入仕的难度;社会分工细化,经济、文化的发达为退隐提供良好的生活土壤;庞冗的政治机构、名目众多的闲官制度催生隐逸闲情;频仍的党争和三教合一是隐逸兴盛的政治土壤和思想土壤。北宋的隐逸文化实现了转型,隐逸方式由小隐山林逐渐向大隐朝市发展,文人普遍追求"心隐",隐逸精神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精神内核是淡泊名利、进退合道,外在表现则是追求自由与超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着隐逸情怀,隐逸成为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抱负得不到施展。古代隐士大多追求避世隐遁,渴望自由恬静的生活。隐逸之风促成了隐士平和的心态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如此,隐逸对古代山水学、古代环境美学和古代正史隐逸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古代隐逸文学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相似文献   

6.
成语中的镜像———中国古代隐逸文化阐微杨文全关键词:中国古代成语隐逸文化隐士生存状态隐逸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朽的精神主题。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隐逸的事迹,出现过众多的隐逸之士。为此,《后汉书》、《晋书》...  相似文献   

7.
隐逸的类型     
本文重在论隐逸这种社会一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隐士固然在隐逸,但历史上好多非隐士一生中也有长长短短的隐逸行为。我在《孔子论隐逸三要素》和《庄子论隐逸三要素》(分别载于《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江汉论坛》1993年第4期)中指出,儒道两家分别揭示了隐逸五要素:正义、自由、待时、生存、冷漠。捉住五要素,就捉住了理解隐逸行为的关键。本文就是对上两文的继续,进而论隐逸的类型,实际也就是看五要素如何具体展现于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8.
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与会稽士族文学的消歇、江州隐士文学的崛起有很大关系。江州隐逸文化以庐山僧团、贫寒隐士等隐逸群体为代表,思想上儒释道交融,形成了遗世弃荣的隐逸文化心态,此种文化心态对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以清俊脱俗、安贫乐道为基调的江州遁世文学,打破了东晋中期会稽士族文学的玄虚简淡之风,在创作主体、文学主题及文学风貌等方面,对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隐逸诗承载着其自身的文化功能:诗人运用隐逸诗,可以叙述自身“安贫乐道”、“不仕王侯”的隐逸精神,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统治者运用隐逸诗,可以召隐士归来从政;士人运用隐逸诗,可以进行政治批判,因而隐逸诗又具有政治实用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罗浮山是中国诸多名山中以仙山文化著称者,它的这一文化特色既吸引了各朝隐士隐居游历,同时,部分在罗浮山隐居过的隐士死后亦被神仙化,从中可以窥见隐居处所的地方文化传统对文人隐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隐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两汉作为我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发展之初,对于隐逸而言,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两汉隐逸,上承春秋,下启魏晋,文章拟对这一过渡时期的隐逸和隐士进行探讨,以期得窥是时之风气。  相似文献   

12.
《野草》中潜伏着一种隐逸的精神向度,体现在作品中类隐士的人物形象上和关于死亡的欢喜体验中。这种精神向度是对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一种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术化的生活情趣转变。六朝隐士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促使隐逸朝着士人的本性生活回归。六朝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追求长寿养生,乐死成仙等"摄生"之道,是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佛家思想与隐逸文化合流,不但深刻影响了隐士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参与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并最终促成了佛理隐逸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隐士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阶层和政治力量,它对社会政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正史为隐逸列传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对十四部正史《隐逸传》所记载的约282名隐士进行排比分类,将我国古代隐逸的原因分为6种类型。并对正史为隐逸列传的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思想的阐述,认为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人类温饱之余的“倚木而息”到《庄子》的“虚静无为”,乃至到古代隐士的隐逸藏身,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休闲文化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的隐逸休闲思想体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和自由化,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思想的阐述,认为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人类温饱之余的"倚木而息"到<庄子>的"虚静无为",乃至到古代隐士的隐逸藏身,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休闲文化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的隐逸休闲思想体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和自由化,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士大夫隐逸现象早已有之。先秦典籍就屡屡出现“隐士”之称。诚然,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隐士不会太多。譬如最早成书的三部正史对此记载很少。但是,“魏晋以降,其流逾广。”(《隋书隐逸传序》)可见,士大夫隐逸成风,到了汉唐间便成了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汉唐间士大夫隐逸成风的原因何在? 首先,应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寻找。结论可概之于一句话,即“据乱世”,隐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的隐士作为一特殊的群体深受儒道双重思想影响,内心的冲突促成了形象的生动与多样。成书于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集中对该群体的言行思想进行了描述,透过该书可管窥魏晋时期在儒道合流影响下独特的隐士形象。《世说新语》三十六门,隐士近三十人,涉及隐逸思想和言行的有六十余条;且特辟《栖逸》一门,可见当时隐逸之风盛行。综观《世说新语》中的隐士皆受儒道双重思想影响,两种思想的合流渗透于隐士思想并体现在其言行中,矛盾性与复杂性更突出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