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公民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它规定了公民社会中人性、道德、劳动的善恶内涵,"恶"是人的低劣品质和负向劳动的表现,"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正向劳动的实践.实施公民人格的文化养成教育,完善社会统治的制度管理和制度奖惩,推进正向劳动的理性自觉,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人和社会"善"的存在与发展,是促进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现代监狱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监狱形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监狱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监狱。现代监狱包括我国监狱有善恶之分,也就必然存在着监狱善恶矛盾,如关于罪犯待遇的善恶问题、关于监狱行刑职能和结果的善恶问题、监狱行刑重人与重物的善恶问题以及关于监狱行刑过程或具体领域的善恶问题等矛盾。解决监狱善恶矛盾,其办法主要有依法治监、监狱改革的实践、提高监狱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等。通过对监狱善恶矛盾的解决,不断提升现代监狱的道德境界,使现代监狱行刑真正成为扬善祛恶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苟小泉 《船山学刊》2017,(6):99-106
在儒道核心视域中对"善"与"恶"的考察,构成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陶渊明对于"善""恶"内涵的理解,不仅仅体现于经验、名言之分,更是深入到实质层面上;从"善"与"恶"的关系看,陶渊明重视的并非"善""恶"之形式,而是"善""恶"之实质;陶渊明价值观的核心在于,承认真正的"道德"之"善",而否定非"道德"之"恶",并在"道德"视域下,以他的"善""恶"标准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主要是以发展善,或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性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因而,发展伦理学在研究发展善的过程中,必然也要研究发展恶的问题。而发展恶在发展伦理学的视野里,无疑就是社会发展中的道德代价。要对发展善与发展恶有一个深入认识,还应当引入绝对道德价值与相对道德价值之范畴。  相似文献   

5.
善与恶是评判人品行的对立概念,它的标准和尺度并非是纯客观的,而是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认识。当人们用权利的角度来考量善恶时,善恶分野的界限便模糊了,恶甚至也是人们的权利,由此形成善——恶冲突、善——善冲突、恶——恶冲突三种模式。对此,人们应以广阔的胸襟容之,才能谋得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善、恶范畴是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它来自道德律令,对道德律令的服从就是善,对道德律令的违反就是恶,所以,康德的伦理学离开了具体社会历史内容;康德的善恶观贯穿于其社会历史观始终,认为恶推动历史发展,善对恶的斗争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前提;康德善恶观的意义在于把历史进程的关键由个体移到族类,由主观的意识推到客观的天意。  相似文献   

7.
善恶标准主要是判断行为或观念的善恶标准。尽管善恶标准从根本上说也是由实践总结概括而来 ,对善恶标准的正确性的认识也需要实践的检验 ,善恶标准中也要有真理性的成分。但由于善恶标准更具有目的性、理想性的特征 ,带有更多的人为确立和制订的因素 ,而且其目的主要是为人们扬善祛恶的活动提供导向 ,因而 ,善恶标准主要是合理性的问题。合理性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之一 ,首先不是纯理论的问题 ,而是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突破传统真理观的视野 ,合理性问题就凸现出来。而实际上 ,真理性的发展正趋向合理性 ,而合…  相似文献   

8.
许建良 《江淮论坛》2008,(3):137-144
在儒家那里,恶始终没有在道德的世界里得到自身的应有角色定位,只在符号的意义上与善存在对应的关系,善的实现必须在与恶的斗争中才能完成.儒家的道德世界是单一的善的世界,而事实上善恶是互为依存的因子,所以,在儒家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只是虚幻的世界,道德也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行为的目标和内在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儒家道德必须深刻认识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类怎样至善?又怎样除恶?这既是一个目的问题,也是一个手段问题。为了规范人类社会本身,人类发明了道德和法律两种利器,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善恶之间寻找平衡。善恶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只是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理想与现实的镜像化。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明 《东岳论丛》2000,21(3):95-98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德的起源与目的只能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审慎之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道德范畴的审慎乃是道德理性的集中体现,包含个体德性和道德思维两个层面,二者在道德实践中实现统一。道德审慎由复杂的善恶矛盾所决定,表现在协调个人善、家庭善与社会共同体善的矛盾冲突中。对伦理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哲学反思,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审慎能力。在后现代社会即将来临,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冲击,强化道德审慎的思考和研究,对人类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是当下审慎研究之最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3.
善恶评价是一定主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认识的活动。善恶评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 ,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评价活动 ,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4.
略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道德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性道德与个体道德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既要注重个人道德的规范和升华,更要注重体制性道德的合理与进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它既是衡量一个社会体制是否具有道德性的主要标准,同时,它自身的含义中也蕴含了道德意义。揭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体制性道德的这种内在关系,目的在于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合道德性和用伦理视角衡量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非任何单个人的力量使然,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伦理—道德悖论"贯通于个体—集体—实体的发展链条中,引发个体道德生活的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实体个人主义的灾难,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重要的道德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播活动,它还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追求。大众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动行为,既是传播道德的活动,又是道德的传播活动;既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作用,又受到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大众传播的道德性离不开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优良的制度保障,同时更是所有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个体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代价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中道德代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成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的不断丰富常常是以付出和牺性道德为代价的。道德的代价与人类社会与利益发展需要的取舍是密切相关的,道德代价的合理性也是人类自身进行道德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有一种强势研究误区,即把马克思唯物史观视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真理学说,忽视甚至否认其“真”背后的“善”的价值取向。实际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不仅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的学说,也是批判资本主义、诉诸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善”的学说,内蕴深厚的道德关怀精神、科学的道德批判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是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①。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具有明确目的——实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力体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社会生产方式特点。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其不断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以其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并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